置頂

物理與化學是很有趣的兩門學科,對我來說這兩類的學問幾乎就是許許多多有趣的遊戲。也許有人覺得物理與化學太專門或者太嚴肅,對這一點我想說得是:當你很喜歡這個遊戲的時候,你自然就會慢慢變得很專門,你也會很認真,甚至有時候會很嚴肅。
但是別忘了其中的樂趣,這些樂趣是吸引了許多人投入這個領域的極大誘因。 如果你喜歡這兩門學科那很好,請好好的玩它!如果你沒有那麼喜歡,那也無妨,你還是可以從中獲得一些樂趣。

2017年9月23日

理化公式教學思考

昨天和夥伴聊到運動學公式那些令人痛苦的東西。想到有幾件事情可以講... 首先,老師自己一定要知道,能當上國高中的物理化學老師,你的腦子基本上就是能以數學來思考的。而這不是一個普遍的現象,老師不能將自己的經驗直接套用在學生身上的。如果老師覺得「為什麼我以前覺得那麼簡單的東西,這些學生就是不懂」的話,那就不知道學生困難在哪裡了。實際上,如果國中是常態編班的話,像我們這樣可以很擅長用數學處理問題的腦,班上有1/10就不錯了。但是如果以前沒有常態編班的話,你會覺得班上可能有9/10都會的事情,大家都應該會吧... 再來,國中這些物理公式基本上是在用數學思考物理世界。用數學來思考,並不是大多數的人很直覺的習慣。學生如果還不知道怎麼連結真實世界和數學模型之間的關係,那就會非常疏離。怎麼連結實際世界和數學模型呢?公式先出來,還是先展示實際世界?

我的建議都是先大量讓學生體驗真實世界,累積夠多經驗之後,當我們開始需要整理這些結果,嘗試描述其中的規律性時,數學才進來幫忙。如果數學不進來,可不可以描述這些規律性?其實可以的啊,只是超級麻煩,而且不完整。沒關係啊我們還是可以描述。 但若有那個公式出來,用這麼簡潔精鍊的語言來描述這麼複雜的結果,那有沒有超酷超炫超厲害? 有! 但是很抱歉,即使是這樣能夠體驗這種數學厲害爽感的人,常態分班的國中生裡面,十個裡面有一個就了不起了。但是就算學生走不到最後面的數學公式,或者無法欣賞,但他還是對物理世界的規律性有了一些定性定量的認識。 所以,數學其實是很精鍊簡潔的語言,老師怎麼會用公式作為出發點,讓學生直接從公式出發去理解物理世界?然後就在第一步,就讓學生止步從此不再往前。 用數學來產生名詞定義,也是一樣的。 人口密度 = 人口/土地面積 告訴學生這個公式,把公式了解、記憶與使用之前,其實應該先產生需求:假如我想要表達這塊土地上,人居住的擁擠程度,可以用什麼方法來表達呢? 人口/土地面積可以表達,那土地面積/人口,可以表達嗎?每人平均分到的土地面積,難道無法表達人居住的擁擠程度嗎?其實也可以,只是取名字的時候可能會換一下。 物理也一樣,訂出一個詞彙的時候,盡可能的都是先產生需求,再依照需求去制定我們需要的指標。 速度、加速度、電阻、密度、彈性係數等等都是一樣的。但是大部分的老師,都是直接跳結論,對學生的思考來說,就變成去脈絡化的點狀的零散的知識。 學生當然自己要負起組織知識的責任,不過有時候難度真的太高了。 教師決定教學策略的原因,說穿了往往是來自於習慣與恐懼。所以我在任何談教學的場合裡面,一再的強調我並不是認為我的方向就是正確的。 我只是想邀請老師,重新的將自己的教學整個檢視一次,對自己的教學提出問題。「教這個做什麼?」「這對學生重要嗎?」「為什麼要教?」這些問題你都可以回答之後,再來想教學策略的問題,會更加貼切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