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量守恆定律,是一個【經驗定律】嗎?在拉瓦節的年代,是經驗定律沒錯,也就是說這個定律是仔細做了一大堆實驗之後,歸納實驗結果找到的規則。但是到道耳吞之後,原子論解釋了質量守恆定律,質量守恆定律變成可以解釋的,那質量守恆定律就可以變成原子論成立之後的結果。
那到底要先了解原子論,再從原子論去解釋質量守恆定律,再從實驗去驗證質量守恆定律呢?還是要做很多很多的實驗,讓學生歸納出質量守恆定律呢?
以課堂進行來說,若要學生進行很多很多實驗來歸納出質量守恆,是不可能的。如果進行兩三個實驗就歸納出質量守恆的話,又太過大膽。在教學上可以以【兩三個實驗作為示例,用來表示兩三百個實驗】嗎?我覺得是可以的,在學生進行了兩三個實驗,並且測量到質量守恆之後,就聲稱化學家進行了非常多實驗,都發現了這些規則,我們就把它稱為質量守恆定律,然後再以原子論來解釋質量守恆定律。
(如果老師想不開的話,可以這樣想,一個科學家做兩三個實驗,一百個科學家將他們的實驗結果匯集起來,就很多了。科學發現可以合作的對吧。)
這是一種上法
接下來提供另一種上法
因為國中這階段已經上完原子論了,所以對學生來說,可以在認識化學反應之後,先用原子論(模型)來推論化學反應前後的質量變化。然後用碳酸鈉+氯化鈣產生沉澱的化學反應前後質量來提供【符合理論】的驗證。
接下來,用鹽酸+大理石產生二氧化碳的實驗,測量反應後質量會變少(測量少了幾g,數字可以記錄起來),提供【不符合理論】的現象造成衝突。實驗結果和理論不符合,就有幾種選擇
1.放棄理論,弄個全新的
2.以例外來處理,就是縮小理論適用的範圍,上面那個結果是個例外
3.提出解釋。就是仍然保持原來的理論,但是提出實驗結果和理論看似不合的說法。
如果是選擇第三種,那就得要提出驗證解釋的作法並且實作了。
這個主題當然可以用3.來處理
學生提出解釋:「因為產生氣體跑掉了,所以質量變少了」(這是空口說白話的階段)
接下來就請學生設計實驗驗證這個解釋:我們把蓋子蓋上,讓氣體無法跑掉,如果質量守恆是正確的,那麼蓋子蓋上後,反應前後質量就不會變了
然後進行實驗驗證,確實如此。然後打開蓋子,讓氣體跑掉,再測一次質量,看看變少的幅度和前面測到的數字做比較。
【不符合理論】的現象被驗證了其實還是符合理論之後,接下來就可以舉更多例子,像是鋼絲絨燃燒質量會變重。這時候情境的設定就會變成,我們因為前面的經驗,對於質量守恆定律更有信心了,所以這邊就會更有把握的提出來是有物質和鋼絲絨結合了。
在這邊還可以用另一個【不符合理論】的手法來操作,就是上面寶特瓶的蓋子換成套上氣球。
套上氣球的話,也是可以營造一種密閉的空間,但氣球因為產生氣體後體積會膨脹,在視覺效果上蠻好的,有些操作趣味科學的老師會這樣玩。不過如果去秤重的話,會發現秤上的數值會變小喔。這邊就產生了一個蠻衝突的情況就是,明明在密閉的空間裡,秤到的數值還是變小了,這時候要學生去思考有沒有可能的解釋,難度就會更高一些,適合資優的學生來挑戰看看。
如果是這個流程的話就會變成
1.有個現象:測量一兩個化學反應,發現反應前後質量很接近
2.有個理論:原子論可以提供解釋(1和2順序調換一下都還算可以操作)
3.更多的化學反應:產生氣體的,發現質量變小了
4.提出解釋:氣體跑掉了
5.用氣球包起來:如果用氣球包起來,反應前後質量應該會怎麼樣呢?會維持不變,結果發現產生氣體後,秤上的數值還是變小了
6.再提出解釋:因為氣球膨脹,會產生其他的作用力,讓秤的數值下降
7.提出實作方式:不要用氣球包住,用瓶蓋讓氣體不要跑出來,如果用瓶蓋把瓶子蓋起來,反應前後質量應該會怎麼樣呢?會維持不變。
8.實作發現質量還是守恆的
9.相信質量守恆定律
10.基於相信質量守恆定律的前提,討論鋼絲絨燃燒的質量增加原因
一般的學生可以跳過5-6,資優學生可以跑跑看步驟5, 6
有時間再往下走也很好,就是
11.有人發現核反應質量真的會改變,是原本的理論完全沒辦法解釋的,於是就要用例外,或者新的理論來處理了。
上面的兩種上法我覺得都可以啦,探究的訓練目標不太一樣,前者比較多實驗結果歸納,多一點【分析與發現】的味道。後者【思考智能】的強度比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