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頂

物理與化學是很有趣的兩門學科,對我來說這兩類的學問幾乎就是許許多多有趣的遊戲。也許有人覺得物理與化學太專門或者太嚴肅,對這一點我想說得是:當你很喜歡這個遊戲的時候,你自然就會慢慢變得很專門,你也會很認真,甚至有時候會很嚴肅。
但是別忘了其中的樂趣,這些樂趣是吸引了許多人投入這個領域的極大誘因。 如果你喜歡這兩門學科那很好,請好好的玩它!如果你沒有那麼喜歡,那也無妨,你還是可以從中獲得一些樂趣。

2013年7月26日

合作學習研習心得

今天去參加研習後的一點感想,本來po在噗浪上,轉到這邊做個記錄囉。


張新仁校長領導的北教大團隊非常用心,用力,投注大量的精神和人力在推動這些教育改革方案,我非常感佩!整個領導的方向理路我覺得蠻清晰的,今天學到非常多!而且今天的研習,完全就是使用合作學習策略來做合作學習的研習。



今天是當學員,是為了要當講師前的研習。基本上的任務是幫北教大的核心教授分攤研習講師的工作。所以要想辦法接收他們的想法,並且加上自己的經驗來重述這個研習課程。
針對的族群,主要是生手。第一次接觸合作學習的老師,所以談論的東西比較制式,基本。比較多規則可以依循的研習。

今天提到了一件觀念-「合作學習是一個高度結構化的教學歷程」也就是所有的程序是有些制式的規則可循的(不知道是不是針對生手)

但是,我覺得老師遇到的問題裡面,比較急迫需要節覺得,並不是「合作學習的教學結構」,而是「本科專業的教學結構」。當本科專業的教學結構能夠修改,很可能就會從教師主體的教學結構轉變成學生為學習中心,然後合作學習的想法才會進來...

有個老師提到:「要我們做合作學習的教學,讓我感覺變成一個不會教書的老師」我覺得我能體會這種感覺。而且當老師有這個感覺的時候,事情就很難推動

另外,對我來說,合作學習不會是我教學的主題。理化課程才是。但是這一天的研習會讓我感覺到喧賓奪主。當然實際上應該不會是這樣,當然「合作」這件事情,是可以成為一個刻意教導的技能觀念或做事態度。但是以國中甚至高中來說,不太可能和本來的學科觀念變成1:1的比重。

十大基本能力裡面,有提到兩項和合作學習有關的能力,或許表示那佔了1/5。個科課綱裡面也多少有提到合作這件事情,但是那個應該不會就讓合作學習成為各科的本體。

當然今天研習也沒有說要讓合作學習變成本體,也再三強調合作學習不是萬靈丹,也再三強調合作學習之所以要用,是因為原本的直接講述法有所不足...

也再三強調合作學習不會也不應該全部都用,而是應該看情況用。但是,在研習裡的氛圍中感覺就不太是這樣..

我的意思是,到底應該先規劃合作學習的課程架構,再把學科的課程架構放進來呢?還是反過來?還是沒有衝突?以我來說,一定是先思考學科架構,然後再看看哪邊可以用什麼合作學習的技法讓學生用。但今天的感覺卻是相反的。

這個感覺,我常常在學習一些教學法的時候感受到。像是DISCOVER,多元菜單模式,各種不同的評量模式等等。其實都有很制式的規則。那些制式規則一進來,常常就會喧賓奪主,讓課程去配合那些規則的感覺。

另外,再三提到的一件事情是,大部分的老師推動合作學習之所以失敗,是因為老師只有想要進行合作學習,但是沒有教學生合作學習的方法。那這樣就衍生出一個問題:誰要來教合作學習的方法?什麼時候教?

其中一個答案是:綜合領域教,但我覺得不可能。因為那代表要跨科目合作,門檻比較高。所以答案應該是:想做合作學習的老師自己在班上上某堂課的時候要教,也就是要融入或者切割一段時間出來專門教合作這也代表需要佔用課堂內的時間,我相信這是值得的,但是在推動上又會多一個壓力出來

簡單的說,就是如果要以合作學習作為課程架構的主體來規劃課程,我認為是「可以的」,但是對大部分的老師來說,這代表需要整個打掉重來...這部份國中的壓力比起國小更大

就像要讓老師的教學,從老師主體轉變成學生主體的話,壓力也是很大的。

好,但是我們都知道有個神人叫做皮卡彎,就是以合作學習為主軸去設計教學的。而且不但把合作教的很好,學科也教的很好。所以我一直知道這東西可以做,也值得做。

對一個已經很精熟的教施,已經可以把太多的技法運用自如,所以不可能要他回頭去fit合作學習的固定模式


這個研習,是針對新手。提供新手一個可行的模式,很具體,很固定的模式。我覺得這是對的,也很需要很重要。但是對於已經有一些經驗的老師,我覺得就不適合這樣推。也就是研習要怎樣去做出「區分性」呢?老師的程度不一,要怎樣提供一個研習課程讓不同程度的老師都受益呢?這超難!!

其實今天有提到,這些合作的規則,都是可以彈性運用的。但是對一個生手講彈性運用,會讓他惶恐不知道該怎麼辦。所以基本上我可以認同。只是我覺得在研習的時候可以多強調一點,如何從老師原本的架構去轉成合作的架構,然後再慢慢調整。

我覺得對我來說,我不可能去更動我的架構。所以對我來說,我會去看這些技法裡面,有哪些我可以用?可能在我進行探究課程的時候,在學生合作討論的時候,有哪些技法可以讓我去幫助學生討論。

其實我覺得這東西很好,但是我不知道師資培育體系有沒有教這個?有沒有這樣教(用傳統講述法講合作學習,講DISCOVER,講多元菜單是很常見的事情)就算師資培育系統有教這個,也有這樣教,但是很抱歉。師資的考試體系可沒有考這個。要通過教師甄試,靠合作學習會死掉,你必須要把教育科目那些白痴問題背的滾瓜爛熟才行。

所以其實這個研習最開始就談目前教學現場常見到的問題。像是學生動機不足,雙峰現象等等。我也認同「合作學習」其實是一種「教學型態」(這也是今天再三強調的)
所謂的教學型態?我的認知就是讓「合作」變成一個氛圍,一個習慣。而不是一個技法什麼的。

那合作的方式,對我來說是什麼呢?是可以幫我解決「差異化」的問題,也就是學生程度參差不齊時,當學生有合作的習慣時,學生可以獲得幫助的來源或方式,就會增加學習的動力。

至少本來只有老師可能協助成績差的學生,現在多了一些人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途徑去協助他。而且有時候,並不是觀念上的不清楚造成學習的問題,而是精熟練習不足。

我沒有強力的經驗。但是我覺得如果在課堂中學生有合作的習慣,課堂中也常常有合作的機會的話,一定對他們的學習有幫助。就算對他們學習學科幫助不大,對他的人生也會有幫助

我覺得對精熟的教師來說,這些合作學習的技法根本不是問題。對他們來說,要的事情是可以去看看「你的課堂上用了什麼?」「還有哪些或許蠻好用的可以用」「要不要把原本用的方式更加強化強調出來」這樣

但是對教學技巧還很不足的老師,合作學習提供的方法,應該可以提供一條可遵循的道路。
但對我來說,我看到教師最大的障礙點,應該還是在「教師角色的轉換」上。像不管是jigsaw 1234, 配對學習法,共同學習法等等,似乎都是設計一個情境,讓學生非參與不可。或許是因為同儕壓力什麼的,當老師一個人vs30人的時候,3,4個人放空和一組2, 3個人,其中一個放空的時候,那個壓力應該不一樣。配合難度適當的任務,讓願意參與的學生可以完成並且有成就感。這樣應該蠻理想的...
「任務的設計」我覺得是關鍵關鍵關鍵!但是這點似乎又不在今天研習的重點裡。任務本身的彈性要很大,從最基礎的任務可以延伸到很高階的任務,這樣區分性才有辦法做出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