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學生認識一個新的現象或新的物質時,最常問什麼樣的問題?「這是什麼(現象)?」「為什麼會這樣?」「這東西從哪來的?」「這(現象)可以拿來做什麼?」
然後就有了科學和科技兩個探究的方向
例如看到C2H6時,問這個是什麼?性質是什麼?怎麼分類?為什麼會有這些性質?
與
C2H6 有什麼用?如何取得?
或是認識槓桿原理時,去思考
為什麼施力和抗力會有這樣的關係?支點扮演什麼角色?
與
槓桿原理可以怎麼應用?哪些地方用到槓桿原理?它能幫我們解決什麼問題?
就是科學和科技兩個探究的方向。兩個方向都很珍貴,但兩個方向也都需要適切的教學引導。並不是只是讓問題發生之後就給個答案,甚至問題還沒發生就把答案通通給了。讓學生問出問題,釐清問題後,然後在有限的時間內進行一系列的實作與探究。
等到學生手上有了一些自己的答案後,再提供我們手上有的答案。這樣對比才有意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