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頂

物理與化學是很有趣的兩門學科,對我來說這兩類的學問幾乎就是許許多多有趣的遊戲。也許有人覺得物理與化學太專門或者太嚴肅,對這一點我想說得是:當你很喜歡這個遊戲的時候,你自然就會慢慢變得很專門,你也會很認真,甚至有時候會很嚴肅。
但是別忘了其中的樂趣,這些樂趣是吸引了許多人投入這個領域的極大誘因。 如果你喜歡這兩門學科那很好,請好好的玩它!如果你沒有那麼喜歡,那也無妨,你還是可以從中獲得一些樂趣。

2017年12月27日

學習的起點和方向

如果要用比較化約的說法來描述學習,大概就是教會學生「怎麼看」「怎麼想」和「怎麼做」。每個不同領域,有它喜好和習慣的觀點、思考的方向和擅長的方法。把這些要素抽取出來之後,想辦法教給學生,就成了那個領域與其他領域不同的教學模式。

科學喜歡探索自然界的規律與本質,看到引起興趣的現象時,會思考的方向,會提出的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策略,有一些特徵。舉一個例子來說,拉曼光譜之所以被提出來,就是因為印度物理學家拉曼看到了「海水是藍色」這個現象。全世界這麼多人都看到了藍色的海水,但是他看到了不一樣的事情...


天空是藍的,雲是白的,為什麼?




在拉曼之前,海水顏色的理論是由英國科學家瑞立提出的:海水是反射天空的顏色。拉曼眼睛看了海水的顏色,思考瑞立的理論和眼前看到現象,提出了其中矛盾之處,並且提出一個新的想法,經由研究之後提出自己的觀點。

參考文章: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7500

如果是一個科技人,聽到拉曼的觀點,他可能就會問:「你說的很好,那這個可以做什麼用?」或者是「啊,這個發現可以讓我做出一個OOXX功能的儀器」等等的。他可能對於海水為什麼藍色的一點興趣都沒有,他對可以實際應用的東西比較有興趣。科技人常常對一個裝置是如何運作的興趣更甚於探索自然界的規律性。

對一個詩人或畫家來說,景色、顏色與心境之間的互動,對他們來說的重要性就更甚於「為什麼」和「能幹嘛」了。

湛藍的海水作為一個起點的情境,不同領域的教學會帶著學生往不同的方向走。在前進的過程中,得讓學生學會思考的方法和行動的方法。

並不是探究自然的基本原理才叫做學習,也不一定是應用原理來發明一個裝置才叫做學習。手上有一個裝置,把裝置拆了,去看裡面的構造是一種學習;去研究這個裝置背後的自然原理是一種學習;完全不管這裝置的原理,拿這裝置去嘗試解決既有問題是一種學習;將這個裝置和其他東西整合產生更多用途;將這個裝置變成藝術創作的媒材,融入既有素材之中,使之產生新的效果。這些都可以是一種學習。

拿到一個arduino,對我來說,我不在意arduino的原理是什麼,我也不想去弄懂我在arduino IDE上寫的程式,要經過怎樣的轉譯才會變成arduino理解的語言然後依照我的想法去做事。我在使用arduino幫我做事的時候,我也沒有想去研究裡面各種電子元件究竟是如何運作的。我只想要讓它乖乖聽我的話,幫我解決問題。

有人會說:這叫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我同意這個評論,但是我並不認為那是一個批評。這只是一個事實描述,但這並不影響這可以是一個學習歷程。這評論如果作為一個批評,無限上綱起來,就變成要弄懂任何一個現象,最後都要用原子運動來描述才叫做「知其所以然」(有人應該認為這樣還不夠呢!)每個人都知道教學沒必要這樣作。

arduino是個起點,要從這個起點出發往哪個方向走,都是可以的,都可以學到不同的東西。端看教學的設計,要把arduino當成什麼樣的角色和課程的目標。要用這東西教基礎程式撰寫
、認識電子電路還是科技應用發想設計與製作,課程的目標不懂,arduino扮演的角色就不同。

但是不管是要往哪個方向走,在教學設計上,教師都要思考自己的角色是什麼?學生在經歷了這樣的學習歷程後,有成長了嗎?老師在教學現場,有沒有讓學習更深入更好?有沒有你這個老師有什麼差別?我不是說學生學的好好的,老師一定要刷存在感才行。而是老師在教學現場中,一定要協助學生進行較高層次的思考、後設認知的建立。提供適當的挑戰問題,給予學生往上跳躍的機會。

老師要想好,學生操作這些東西,他們原本知道些什麼?要藉由這些過程往那邊走?學會些什麼?如何學會的?這些歷程越清晰(我稱為「解析度」越高)我會認為是越好的教學設計。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