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部分,介紹電路元件的符號認識;電路圖的意義等等。技能部分就是看懂電路圖,並按照電路圖去正確的接通電路。
那技能部分怎麼教?怎麼評量?當然就是給他電路圖,然後實作。不管是教學或評量,就需要相對比較粗糙的教具。
鱷魚夾線、電池盒等工具,已經是幫學生簡單化了一步的器材喔。不是裸線,也不是分散的電池喔。為什麼我們會覺得用鱷魚夾線和電池盒就可以了,不用給他裸線讓他必須要學習焊接或者自製電池盒?
因為這不是我們理化科設定的教學目標啊。每個東西都幾乎可以再往起點推個幾步,讓學生經歷比較粗糙困難的過程來學習,但是未必是合理的教學目標。難道銅線也要自己挖礦冶煉才是「完全依靠自己的能力完成實驗」嗎?才是「往事物的更本質的方向探究學習」嗎?這一點都不合理。
反過來說,使用廠商做好的電路板,用精緻教具的話,就很難學會依照電路圖的規劃連接電路的技能。但如果已經學會這個技能之後,後面使用伏特計、安培計甚至連接電阻進行歐姆定律的實驗,其實就可以逐步增加精緻教具的比重。
說逐步增加的意思是,讓他在後續的課程中,再多練習幾次,真的足夠熟練了,其實就可以換上高檔貨讓學生在其他課程中,省下接下讀圖的時間了。因為後面的課程,讀圖接線已經不是課程目標了。如果還要他們繼續讀圖接線,那課程設計就是讓非課程目標部份的時間壓縮到了真正要的目標。
所以教具的選用,就是單純的看教學目標。有些超精緻教具,其實反而不適合用在學習某些目標的課程。而是適合在已經學會之後,作為重複複習或是要加入其他新的學習元素時才適合引進的。
有些超精緻教具,則是老師看了很高興,認為這東西可以幫助老師在一瞬間講完複雜概念。我只能說別傻了,概念的建立,從無到有就是需要花時間去認知理解,重組自己腦子裡的東西要花時間的。你如果拿出超精緻教具之後,五分鐘講完複雜概念,學生還跟你點頭微笑覺得你講的超好的話,大部分就是先補習了或是其實只看到了教具表面有趣的部分而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