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頂

物理與化學是很有趣的兩門學科,對我來說這兩類的學問幾乎就是許許多多有趣的遊戲。也許有人覺得物理與化學太專門或者太嚴肅,對這一點我想說得是:當你很喜歡這個遊戲的時候,你自然就會慢慢變得很專門,你也會很認真,甚至有時候會很嚴肅。
但是別忘了其中的樂趣,這些樂趣是吸引了許多人投入這個領域的極大誘因。 如果你喜歡這兩門學科那很好,請好好的玩它!如果你沒有那麼喜歡,那也無妨,你還是可以從中獲得一些樂趣。

2013年8月23日

大師風采!

前幾天,因緣際會的參與了一個會議。會議中有一位重要人物,那就是編寫九年一貫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課綱的陳文典老師。

話說當老師這十一年,我其實偶爾會去翻翻課綱。什麼時候會去翻呢?就是當我面對我教學上的疑惑時,我會看一下課綱,找一些指引。我的疑惑,通常都不是在「如何教」上面,而是在「我到底要教孩子什麼?」「教這個對嗎?」之類的。因為在這十一年的教師歷程中,我每一年都在調整我的課程。每一年想一些辦法把「科學探究」的比例調高「科學知識傳遞」的比例調低。





但是在前幾年因為身邊很少人這樣做,我只能自己摸索。在同事之間找不到答案,從前輩那邊得不到答案。他們有提供許多說法,有些贊同我有些指責我,但是都沒有一個讓我覺得很滿意的說法。

所以我只能自己摸索,不斷的調整,試驗,思考,再調整。在這個過程中很有趣的是,我不斷的推翻我自己當學生時所受的教學方式,也不斷的推翻我看到其他人的教學方式,也不斷的推翻我自己以前的教學方式。

大概是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覺得好像找到了一個很不錯的答案,然後心理就會有個穩定期(或洋洋得意期)然後過一陣子不知道又看到什麼或想到什麼,就又心理開始不舒服,覺得那個不是答案,就變成認知衝突期。衝突一陣子之後可能又會找到一個舒服的點,然後反覆反覆慢慢進步。

到了最近四五年吧,因為找到一群和我有類似經歷的老師們,我們弄了生物趴辣客,弄了JSP,還有許多很棒的平台、社群很棒的聚會討論之後,我開始有大量的機會跟別人進行很深度專業的對談。讓我的穩定-衝突兩階段的變換頻率大增。修改課程的速度也大幅增加。

其實除了跟人討論,我遇到課程上的疑惑時,我通常就是會去翻翻課綱。通常翻到課綱的前面,看到「課程目標」和「分段能力指標」時,就會找到答案:「嗯,課綱的確要我們教這個」,剩下的就是如何達成而已。我通常只確定目標就夠了,目標抓到之後,剩下的技術問題我就比較不擔心,只要花時間設計嘗試修改就可以。方向對不怕走錯路,頂多走久一點,但是不怕走不到。

講那麼多,終於回到這次會議的主題。為了這場會議,前一天,我終於比較仔細的把課綱「較完整」的看過一遍。不像以前只看大標題,然後發現太有趣的事情。原來課綱的本文從頭到尾都沒有提「科學知識」,只有談能力。談課程目標、能力指標、十大能力等等。就是沒有談速度、加速度、熱、有機化合物...

那繼續翻看下去,發現知識的部份都在附錄裡。在會議上,請教陳文典老師,聽他談整個課綱編寫的想法和老師對中小學自然課程的看法。我才豁然開朗,我要的答案在這邊啦!

簡單的說,附錄裡的科學知識是素材,讓你有個主題可以設計一個任務,讓學生進行探究。只要你熟悉科學探究的模式,並且一次又一次的帶著學生(或和學生一起)去經歷那個探究的歷程,那基本上就完成了課綱裡認為要教給孩子的能力了。

其實很有趣的是,今年的暑假,是我最不舒服的一個階段。是我處於感覺好像抓到了什麼,卻又感覺很不對勁的階段。為了這個我甚至去找了師大陳美芳教授和他的研究生(看了我幾十堂課吧)去聊我的課程,獲得了一些想法,美芳老師也明白了指出我就是正在處於認知衝突的不舒服階段。

然後大概過了一陣子,因為要演講的關係,整理一下自己的教學,其實獲得了一個結論,發現自己的課程可以定位在「以PBL模式進行的科學探究課程」,發現這件事情的時候,自己還高興一下,覺得自己似乎闖出了一個模式。然後為了這個會議看了課綱然後跟陳文典老師請教之後,發現課綱根本全部都在寫這件事情!

那一個瞬間的感覺真是五味雜陳。我追求很久,試驗很久,衝撞很久的東西,原來陳老師早就在十一年前,我當老師的第一年,就寫成九年一貫課綱發佈了。答案就在我開始尋找的時候就在我身邊給我了,只是過了十一年,我終於認出來了!

陳文典老師在編寫課綱的時候,本來沒有要把知識的部份放到課綱裡,直接通通只放能力態度那些。只是後來還是做了點妥協,把大家習慣的科學知識架構放到附錄裡。只是書商和老師從頭到尾就只教附錄的部份就是了。

但是仔細一看,就算是附錄裡面的科學知識也有玄機。舉例來說

「次主題 222 電磁作用
電路連結
4b探討電路中電壓、電流與電阻的關係」

大部分的理化老師看了會說:阿這就要我們教歐姆定律啊,所以我們要教他們V=IR,然後要會計算這樣。

當你只看到「知識」的部份,就會有這個結論,但請看一下4b裡面還有個動詞啊。那個動詞叫做「探討」。想想看,你的課程如果可以讓學生「探討」電壓電流與電阻的關係,那就不就變成很有科學探究味道的課程了嗎?

想想看,這東西要怎麼探討?

如果從頭完整的做一遍,那就是從電壓電流出發,用不同的電阻進行實驗,取得數據後加以討論,得到結論後,將結果整理並發表出來,互相討論後得到一個共識。

如果老師想強調其中某個環節,不想要全部都做(或許太複雜也太耗時),那就可以挑著做。例如老師把實驗目的、方法公布,讓學生做後面的事情;或是直接公布數據,讓學生去分析討論。或者是先讓學生設計進行實驗,然後提供設計好的數據給學生討論等等。視老師想藉由這個主題去進行的教學目標而定。

於是光看目錄,裡面就有太多教學指引可以讓我們設計探究式的教學!太過癮了!

當天除了這個五味雜陳的感覺之外,還有一件事情也讓我很有感覺。

當天月鈴老師也有出席,陳文典老師可以說是影響月鈴老師教學最大的人。那前面提到四五年前影響許多老師很大的社群人物中,對大家(當然包括我)有最大正向影響的老師之一,就是月鈴老師。有太多次我在思考課程的時候覺得太難達成,就會去想到月鈴老師主持的宜蘭資優方案都可以達成了,憑什麼成班的龍山資優班做不到,於是咬著牙就去做了。有太多次跟Bell老師討論教學想法獲得支持或啟發(也就是被修正啦哈哈),這一天遇到陳文典老師,簡直就有碰到傳說中的幕後黑手隱藏大頭目師祖的感覺,那感覺亂奇妙一把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