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在這個課程中,學生是先去查資料再做實驗去對照。例如先去查到碳酸鈉是鹼性的,鈉的燄色是是黃色的,碰到酸會產生泡騰現象等等。然後當他們拿到一個未知白色粉末,有上述這些性質的話,就可以去對照資料,確認這個白色粉末的身分。
出現這種眼神,就會覺得課程做對了
今年換了一個作法是,先不要查資料。提供學生十種化合物,其中七種是已知化合物,三種當做未知物。讓他們用一些基本方式觀察檢測那七種化合物之後,讓學生去歸納出一些化學反應的規則。例如燄色是由金屬離子造成的;碳酸根離子和酸的反應;碳酸根離子和鹼土金屬離子的反應;硫酸根離子和鹼土金屬離子的反應等等
燄色反應當然是一個很有趣的過程...
觀察氣泡的產生、沈澱的產生、指示劑變色,也是超有趣的啊
等到他們把一系列的檢測都做完,再由他們歸納出的這些規則,去檢測未知物,看看能不能猜出那些未知物是什麼。最後再去查資料來做驗證。這個程序就更有探究意味了。
這個課程的重點是「觀察」「有系統的做測試」「彙整資料」「歸納分析資料」「比對實驗結果和資料去進行未知物的分析」「合作進行實驗」「討論」「碳酸鹽類的性質」「硫酸根的性質」「認識金屬燄色」「認識金屬離子與陰離子的反應」「能夠將自己的想法有條理的做出說明」
唉唷好貪心喔不是嗎?但是相信我,讓學生有時間空間進行有系統的探究,安排恰當的教學模式,就能達到這些目標喔。
課程還沒跑完,等到全部跑完會把剩下的紀錄再做上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