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頂

物理與化學是很有趣的兩門學科,對我來說這兩類的學問幾乎就是許許多多有趣的遊戲。也許有人覺得物理與化學太專門或者太嚴肅,對這一點我想說得是:當你很喜歡這個遊戲的時候,你自然就會慢慢變得很專門,你也會很認真,甚至有時候會很嚴肅。
但是別忘了其中的樂趣,這些樂趣是吸引了許多人投入這個領域的極大誘因。 如果你喜歡這兩門學科那很好,請好好的玩它!如果你沒有那麼喜歡,那也無妨,你還是可以從中獲得一些樂趣。

2014年9月25日

為什麼要改變?

我試試看就我的觀點,串連一些我看過的,觸碰過的理論。看能不能彙整成一個說法。很多理論都只是略微觸碰,然後用自己的方式詮釋,很可能跟原本的理論有很大的出入也不一定,畢竟沒有真的仔細鑽研過。如果真是這樣,就當做是我借題發揮吧。

台大呂世浩老師說:我們正處於一個鉅變的時代,一個前一個價值觀被幾乎徹底摧毀,新的價值觀還沒建立起來的時代。不管在教育思考、性別認同、傳統美德什麼的,通通要打掉重來。




從仰韶到龍山,建立了以血統作為唯一社會階層依據的年代。你是誰完全由你爸爸是誰來決定。直到貴族階級崩壞,開始打仗。打仗勝敗可不看血統的,是看力量與智慧的!於是貴族階級被摧毀,布衣卿相甚至皇帝都出現了。

但是社會要運作,事情總要有人做,於是跑出來一批士大夫階級,從秦漢以來到近代都是由這批有能力通過科舉考試制度的人在統治國家。當時教育的制度目標,通通就在於通過考試。對國家來說,它必須要用這個方式,找到對國家忠誠且能力很強的人材。它需要用這個方式聚集也好,籠絡也好。將人才找到,然後運用。

那沒有能力通過科舉的人呢?那不重要。大家各安其份,該從商的從商,該種田的種田。這些人基本上不會也沒有能力去影響國家政策。

於是在課堂中的課程,基本上不用考慮中低程度的學生。只要考慮資優生就可以。能力不夠的在過程中淘汰回家做自己原本該做的事情就是了。

這樣的情況,其實從科舉制度到近代的聯考,其實味道都還是挑選菁英。找到最好的學生,讓他們去建中北一女,三年之後,再廝殺一次,活下來的人去台清交,然後歐美一流大學。如此一層一層的挑出來的菁英,未來我們國家就需要這些人才來帶領。沒有這些菁英,我們國力會衰敗!

這敘述有沒有很熟悉?

在我當學生的時代,還有再更之前一點的時代。當時所使用的教材,是美國在與蘇聯太空競賽落後的情況下研發出來的教育方針。這個教育方針除了加強國防意識之外基本上就是要挑出菁英,幫美國打贏接下來二十年的太空競賽。

那現在呢?教育的目標,考試的目的,不再是挑選出菁英來幫我們處理國家大事了嗎?

記得呂世浩老師說,我們正處於第三次鉅變的時代嗎?把前一個價值觀摧毀,把科舉摧毀,聯考摧毀。然後新的價值觀還沒建立。我們用了基測用了會考,但是似乎還沒有辦法真正走到一個新的位置。

如果我們的教育目標,不再是挑選菁英,淘汰非菁英的話,那又會是什麼呢?

我們先來看一下TED裡面我最喜歡的演講者Hans Rosling他談論人口成長




人口暴增,會是我們接下來幾十年內,遇到的幾個重大問題的其中一個。而Hans Rosling說,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得想辦法幫助一些像是非洲國家,讓他們的經濟、科技、健康醫療通通往上提升到某個水準,那麼我們的人口、能源等問題,或許可以找到一個穩定且大家都開心的平衡點。

這件事情,就是十二年國教談的其中一個目標,叫做「共好」。

以前的想法是,80%的事情,讓20%的人去做(其實比例應該更懸殊),然後理所當然,資源就掌握在少數人手上。那個大部分的人,不用負責什麼,也不用去關心,關心也沒用,因為沒有權力也沒有資源。所以基本上那些不用負責的80%,不是菁英,不用負責,也就是在教育上就算被放棄也無所謂的放牛班、非A段班。

這不叫做共好。

現在要談共好,代表大家都要有基本能力去為自己負責,都要有能力提出自己的看法,影響國家社會的方向。每個人都夠好,社會才會夠好!(當然這會有後遺症就是大家的專業都會被嚴重的挑戰。教育界、醫界、法界一大堆領域都被莫名其妙的鄉民挑戰!於是專業變得更加重要!)

這件事情其實正在發生,已經發生一陣子了。只是還沒成熟。大家從什麼時候,開始掌握一些權力?開始覺得自己應該是個什麼咖,可以說一些東西給大家聽?可以有些影響力的?

嘿,以前可以說話給人家聽,可以有影響力的都在電視裡,都在官邸裡,都坐的高高的。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這些普羅大眾也覺得自己可以說一些什麼給人家聽?有點影響力?

就是從網路,從blog開始。從長尾發揮影響力開始。

長尾理論,是一個商業理論。詳情不講了,看維基。看TED



好,簡單舉個例子就好。一個在民間,但是很厲害的角色。很喜歡寫一些超奇怪的曲子。之所以超奇怪,是因為他的曲子完全沒有辦法在任何國家的流行歌壇裡面找到位置。但是他有很高的音樂素養和很奇怪的音樂觀點。這個音樂觀點只有少數人可以接受。

然後他花了一點錢,把他的音樂在iTunes store那邊上架,然後也丟到youtube上。他的銷售量並不大,youtube 的點悅率也沒有爆衝,但是都有穩定的成長。慢慢的他越來越多作品釋放出來,也都獲得了一群小眾忠誠的支持。於是他的收入其實也蠻不錯的這樣...

怎麼做到這件事情的?怎麼樣可以不買大眾的單,不買大公司的單?靠0.1%的小眾就可以存活?母群夠大就可以!

當網路夠發達,我們有機會影響到的母群體就夠大,然後就不用非得隨大眾逐流。我們開始有可能不用害怕成為自己而餓死!只要你夠強夠專業,不用擔心自己很特別很奇怪。你很可能會有一群死忠小眾粉絲支持你,讓你可以持續成為自己而仍然活的很好。

有了長尾,於是藍海變得可能。

那這跟教育面又有什麼關係?

我認為這代表教育要從訓練一小批菁英,轉變成每個人的自我實現,變得是可能且應該要做的事情。以前的教育談的是你要打敗別人,成為第一。現在談的是,你要成為你自己心目中的第一!然後不用擔心餓死

以前的教育談的是競爭,在同一個遊戲規則裡面打敗別人。成為這個遊戲規則下的王者,然後取得資源。現在應該要談的事情是,認識自己,找到自己想追尋的目標,然去去追!

不同的教育目標,會產生不同的教學方法。

當我們的教育,希望要大家共好的時候,希望每個資質不同的孩子,都能依照自己最好的方式學習的時候,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變得非常重要,差異化教學的精神和方法變得非常重要,基本上從學習共同體、合作學習、翻轉教育、行動學習,通通在談同樣的事情。就是如何使學生成為自主學習的個體,如何照顧學生的差異化,使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最適切的教育。

這可能嗎?每個孩子都能夠學好?我談的不是專業能力,而是基本能力,然後從基本能力出發,找到屬於自己的專業能力,然後能自我實現。

Ken Robinson 說可以,他說每個孩子都有其獨特的天份,只要大人和學校不要把它抹煞掉。

Sugata Mitra說,只要給孩子電腦和網路,不管是都市、鄉下、偏遠地區的孩子,幾乎可以靠自己學會任何東西。

所以為什麼要改變?教育為什麼要改變?

因為目標變了!我們希望每個學生能自我實現,所以比起把一張週期表和元素符號背的滾瓜爛熟,我更希望我能藉由週期表的課程去教學生頂尖化學家思考的方式,努力的歷程。

比起能在考卷上分辨什麼是錐型瓶,寫出它的用途,我還希望學生能藉由觀察錐型瓶去思考解決實驗問題的方法。

除了學會知識之外,還要學會能力,還要學會如何學習,學會主動為了自己負責。自由伴隨著責任而來,要了解這點,然後真的為自己負責,走出自己的路。

因為目標變了,我不在在意考試出來,是否真的能夠挑出第一名和第二名有什麼差別。我更在意能不能藉由考試讓學生學的更好,讓老師知道如何幫助學生。

然後或許,我們經歷的第三次鉅變,就從摧毀科舉士大夫階級開始,然後在每個人自我實現找到自己的藍海作為結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