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頂

物理與化學是很有趣的兩門學科,對我來說這兩類的學問幾乎就是許許多多有趣的遊戲。也許有人覺得物理與化學太專門或者太嚴肅,對這一點我想說得是:當你很喜歡這個遊戲的時候,你自然就會慢慢變得很專門,你也會很認真,甚至有時候會很嚴肅。
但是別忘了其中的樂趣,這些樂趣是吸引了許多人投入這個領域的極大誘因。 如果你喜歡這兩門學科那很好,請好好的玩它!如果你沒有那麼喜歡,那也無妨,你還是可以從中獲得一些樂趣。

2016年1月14日

課綱、課本與課程難易度

難易度這件事情,或許是制定課綱的時候,最傷腦筋的一個部分吧。我大概說一下我的想法。

不過這邊講的是關於「知識」的那個部分,不是「能力」的那個部分

以各階段難度設定來說,國小大概是完全以生活經驗,觀察體驗為主,不去談專業科學內容。到國中,仍然以生活經驗為主,但是會延伸出一些部分連結到科學專業內容。這部份應該一直會到高一,也就是十年級的部分,都是類似的想法。到了高二選組之後,就比較可以往專業知識的方向走。


那什麼叫做專業科學知識呢?簡單的說,就是一般人不懂,也不需要懂。懂了不是壞事,但是他日子不會過的比較好,不懂他日子過的也不會比較不好的那種。舉例來說,化學的「莫耳」「亞佛加厥數」這些東西,對於化學領域來說,是很基礎的。但是離開化學領域,就非常的不重要。也就是除非這個人已經決定要走化學專長領域,否則他完全不知道這些東西也無所謂。

這樣的內容叫做專業科學知識。

如果你拿出九年一貫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綱,搜尋上述這兩個關鍵字,你會發現完全找不到。一次都沒出現在九年一貫的課綱裡面。如果你找十二年國教的課綱,你會發現這兩個詞有出現,但是在國中階段,僅止於「知道」就好。

讓學生聽過就好,不需要做許多的計算演練。

看到這邊,我相信已經會有一部分的中學科學教師哼的一聲,覺得「這麼基本」的東西都不教,真的是把學生當白痴,越教越笨。

這件事情也是我一直擔憂,反覆思索的問題。所以以下要來談談課綱、課本和教師課程設計難易度選擇的議題。

先講最後的答案,答案就是「差異化教學」,然後差異化教學的難易度底線,就是課綱。沒有上限。

課綱畢竟是白紙黑字的東西,很難處理差異化的問題。所以我個人比較傾向課綱在制定的時候,思考的是下限而不是上限。也就是在國中階段,設定為「以生活經驗為主並開始稍微能連結到專業知識」的底線。

底線的意思,就是一定要達成的,不達成的話就麻煩了。對個人來說,對於社會來說,都是不是好事。莫耳、亞佛加厥數這些東西,知道了沒什麼不好,不知道了也沒什麼不好的東西,就不能算是「底線」。換句話說,老師覺得進行到這個單元,想要介紹這個觀念,我覺得沒有什麼不可以。但是老師不要把這個部分的知識內容設定為「每個人都一定要學會」的內容。

如果老師這樣設定,就會發生全班只有不到1/3的人知道你在講什麼,其他人都在陪公子念書的狀況出現。

如果老師這樣設定,一定就會在課程設計上,留很多的時間來處理這些難題。並且壓縮到前面,對許多孩子來說,需要很多的浸泡鋪陳的階段。

對啦,就是浸泡。一個課程那個基礎部分,其實對於許多的國中生來說,是需要長時間的浸泡,才能有點入味。入味了之後,才能開始感受到那個滋味是什麼。但是如果老師心裡一直掛念著後面有個可怕大魔王在那邊,於是快快的把前面簡單的東西趕完之後,留時間在後面處理大魔王。結果就是對於大多數的學生來說,從頭到尾都聽不懂。

也就是對於大多數的學生來說,連「底線」都無法達到。會考只能拿C。就算是對於前段的學生,能夠聽懂也能寫對題目。但是很抱歉,其實只有非常菁英的學生能真正嘗到那個科學的味道,其他學生就算能寫對題目,也完全沒有觸碰到這些科學知識的核心。

每年我手上的資優生,都有一些,一直處於難題的焦慮感中,完全沒辦法好好的感受科學的樂趣。因為別的地方的訊息一直告訴他哪些觀念很重要很重要。但其實除非他立志唸化學,否則電子組態、各種離子的帶電量、各種複雜化學計量的題目都不會是重要的。

所以我認為應該是這樣的,課綱是個底線。知識內容不多,但是那些都是夠重要的。這個部分在課堂中確實處理好了,那麼要往後延伸到哪裡,並不用限制。但是教師想要延伸,並不該盲目的延伸。盲目的意思是,明明講台下面已經剩下不到10個活口,你還要繼續讓全部的人都一直跟著。事實上這些延伸的課程,你只要對著那10個,甚至5個學生講就好。他們有能力有興趣也願意往下走,我們應該要提供機會。他們是A ~A ++ 的學生。

但是對於其他的20個學生,卻不應該往這方向走。他們還需要在基礎的地方浸泡更久才行。需要有更多實務體驗,需要有更多的對話討論。他們是B~B++的學生。

104年的會考,自然科C的有接近1/4, 大約23%的學生。B的學生有約30%。這兩群學生相加,超過了一半。A~A++的學生大約14%,如果一個班30人計算,這些人不過是5~6個學生。

好,所以老師該怎麼覺得什麼課程內容是「基礎」什麼是「延伸」呢?其實很簡單,把課本打開,重新讀一次就好。目前NHK三家自然科課本,以理化來說,我覺得差不多就是這樣了。課本的內容,其實已經比課綱多一些。好吧,我們難度就拉高一點點好了,課本的部份當做基礎,讓大多數學生有足夠的時間體驗、思考。基礎打好了,再來談比較複雜的變化。

對於有能力的學生來說,也不要限制他的發展,在基礎打好之後,他可以快一點進入專業複雜問題,可以有更大的發揮空間。(或許我的學生會看到這邊,我要說,當我告訴你「這個不會考,所以不要問」的意思,其實背後的意思是:你的基礎還沒弄好,不要因為一個考題就打壞了你的基礎知識結構!)

但是要這樣操作課程,差異化教學的精神就一定要放進去了。分組合作學習、學習共同體、行動學習、翻轉教學這些全部都在處理的一個共同問題,就是差異化!這是這些教學法裡面,應該要發揮價值的地方之一。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