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頂

物理與化學是很有趣的兩門學科,對我來說這兩類的學問幾乎就是許許多多有趣的遊戲。也許有人覺得物理與化學太專門或者太嚴肅,對這一點我想說得是:當你很喜歡這個遊戲的時候,你自然就會慢慢變得很專門,你也會很認真,甚至有時候會很嚴肅。
但是別忘了其中的樂趣,這些樂趣是吸引了許多人投入這個領域的極大誘因。 如果你喜歡這兩門學科那很好,請好好的玩它!如果你沒有那麼喜歡,那也無妨,你還是可以從中獲得一些樂趣。

2017年1月1日

2016 第32屆科學教育國際研討會(下)暨得獎感言暨年終感言

十一點,是段老師主導的探究教學專業成長座談會。也就是我參與了一年,然後今年繼續參加的專業成長計畫。這個計畫我覺得是我目前為止,對現場老師專業成長最有幫助(扎實但是速度慢)的專業成長研習模式。那也因為這個機會獲得了段老師的邀請,在年會中分享這段共備的經歷,賺到了一個在國際研討會發表的點數(ohya~~好像這樣學校評鑑有加分ㄟ)



剛剛突然回想起,似乎在一年前還什麼時候,想著應該要在師資培育的什麼面向上做一點努力。然後這一年就帶了三團共備,校內的、跨校的和資優領域的共備。花了大把的時間和精力,和不同的老師談課程,這學期固定的共備就做了十八場。加上兩個實習老師在我們學校,也跟他們談了很多。不知不覺中,好像就是心想事成了。(亂許願好可怕的)

結果也因為這樣子,讓段老師推薦報了年會的中學優良科學教師得獎。其實從103年拿了優良特殊教師之後,就對教師的比賽興趣缺缺了。一方面這些比賽paper work太多,作文比賽的成份也佔了太多,總覺得不太有趣。於是就不太積極參加教師的比賽,頂多就是跟其他人合作這樣。不過年會這次的比賽,因為要求的paper work 很少,加上段老師熱情邀約,就不好意思拒絕。這應該是我參加過的教師類競賽裡面最容易的,就是提供這幾年我到底做了啥好事的清單而已(好像其實也不算競賽,不過是有競爭者啦)

然後就得獎了。也算是對我自己教學生涯努力的一個註記。


這一兩年,處理課綱、撰寫課綱說明手冊、研發教學模組、共備、研發新的研習模式(王政忠夢系列研習、彰師大探究教師研習)開發課內的新課程,都是大工程,也一個一個的努力去做了。某天又聽了李宗盛的「山丘」,就真的有「不知疲倦地翻越每一個山丘」的感覺。明年,繼續




以下繼續分享年會心得

下午聽了韓國教授的分享,覺得有趣,不過細節忘了。就交給皮卡彎處理囉。





後來聽了幾場論文發表。論文發表的數量很多,分了好幾個場次。挑了幾個場次去聽,剛好都聽到數位虛擬實驗輔助教學的分享。有印度來的,台科大的,交大佘老師研究室等。這類的虛擬實驗室,大多會做一些比較。就是與「沒有做實驗」「做虛擬實驗」和「做實際實驗」這些教學方式進行比較。

前兩場聽到的結果,不意外的,學生上課有做實驗都比沒有做實驗好。但實際進實驗室做實驗和做虛擬實驗的結果,表現卻是差不多。於是忍不住問了:研究中所謂的「表現」是指什麼。結果都是指學科知識表現,而不是研究能力的表現。覺得蠻可惜的,就是許多研究拿來作為評斷指標的,還是指學科考試成績。感覺起來做實驗就是為了讓考試成績變好,那就有點可惜。

後來聽了佘老師研究室開發的實驗,也是虛擬實驗,但是畫面是用實際錄影的方式處理的。大致上像是你告訴電腦你想做什麼事情,然後影片就會開始做你說要做的實驗。當然這就要拍攝大量的影片,然後在介面上就可以有比較大的操作自由度。讓學生在電腦上操作實驗,並看到實際實驗的樣子,還同時可以處理數據,呈現數據趨勢等等。

有趣的是佘老師實驗室研究中,就有針對探究能力進行分析了。這是我在這場年會中,第一次聽到有提出可以檢驗學生探究能力的工具,並且實際拿來做分析。雖然研究中嘗試要和VR, AR做比較,但其實研究的重點,應該比較像是替代性教具的研發,讓不方便做實驗的學生學校,能有機會做實驗。能夠在學科知識和探究能力上都有增強。

雖然我是現場教學工作者,比較傾向了解的是實務面的事情,對於教育理論的學術研究相對比較沒興趣。但有時候去聽一些研究結果,對於實際教學還是很有幫助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