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打開這個APP,就看到一個很吸引我的主題:「why school?」一看就知道是談教育的,而且似乎提出了一個很尖銳的問題。點進去的話,可以先讀一下他的sample,讀了一下發現裡面使用的英文似乎是自己能負擔的,主題也的確是在提出問題質疑目前的教育制度。所以就花了90台幣買下去了。
書不長,只有35頁,裡面還有一些高畫質的照片,所以實際上真的要讀的大概只有30頁。還好不長,不然我如果看到有300頁的話,可能就讀不下去了。
書我還沒看完,大概只看了前1/3,就很有感觸。其實美國的教育面臨的許多問題和台灣很類似,在許多的測驗、考試(台灣主要就是升學考試,最近還有PISA,美國則是各州有一些聯合的學力測驗)之下,學校為了拿到好成績做的「教育」其實不能滿足這個世代的需求。
作者舉了他兒子玩minecraft的例子,說明這個世代的孩子,只要想學一件事情,幾乎就能在網路上找到人教你,然後把事情學的很好。在這樣的情況下,學校似乎應該思考自己的定位了。
來看看TED主持人Chris Anderson的另一篇talk:線上影片如何驅動創新
這篇talk一開始就提到一個小孩,練舞練到很強。在youtube上,許多舞者把自己跳的舞拍起來上傳,然後別人看到了就會學習這個舞步,然後做出更好的動作再度上傳到youtube上,然後就引起一連串的創新。
這不是一個很棒的學習共同體嗎?
當許多高品質的線上教學都免費釋出,學校如果還是把自己定位在"Pass the test",那學校的系統被網路世界取代,也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更何況網路上不只有釋出優良課程的資源,還有許多的「同儕」可以和你組成學習共同體。在Peter Norvig的talk:擁有十萬名學生的教室裡面提到兩個很有趣的點,一個是目前傳統的教學模式,和十四世紀的課堂一樣;另外一方面,當他把課程放到網路上時,他就有了十萬名學生的教室,遍佈全球,並且在課程後面全球同儕之間的協助,非常快速也非常有用。
書中提到另一個例子是一個澳洲的中學生,在倫敦奧運期間自己到倫敦看奧運,並且整理澳洲運動員的表現,並做出一個網站。
http://www.sportingjournal.com.au
有興趣可以點進去看看,真的很棒。
以下是他的訪談記錄
既然如此,我們就更得問自己:why school?學校可以提供什麼珍貴的、重要的、不可取代的學習?如果知識不再是少數人擁有,不再是珍貴難以取得的時候,單純提供知識,通過考試的角色就是不夠珍貴且容易被取代的了。
這本書的後面我還沒有看,希望他能夠提出一下他心目中的學校該扮演的角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