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頂

物理與化學是很有趣的兩門學科,對我來說這兩類的學問幾乎就是許許多多有趣的遊戲。也許有人覺得物理與化學太專門或者太嚴肅,對這一點我想說得是:當你很喜歡這個遊戲的時候,你自然就會慢慢變得很專門,你也會很認真,甚至有時候會很嚴肅。
但是別忘了其中的樂趣,這些樂趣是吸引了許多人投入這個領域的極大誘因。 如果你喜歡這兩門學科那很好,請好好的玩它!如果你沒有那麼喜歡,那也無妨,你還是可以從中獲得一些樂趣。

2015年2月13日

2015 JSP5 場勘

今年的JSP5 打算在宜蘭的南安國中舉辦。南安國中是非常漂亮的學校,交通也算方便。國光號下車的地方,離學校大約15分鐘路程

2015年2月8日

教學思考雜談

行動學習,是談工具,以及在這個工具下產生的教學可能性

PBL、合作學習、翻轉,比較偏向技術,學習策略或教學策略。

科學知識(認知)、科學態度(情意)、科學探究(技能)、論證(技能),則談的是教學內容,也就是關於「科學」學生要學習的內容。

當然,工具、技術其實本身也可以是學生要學習的東西。例如課程如果以合作學習來設計的話,學生當然可以學到「合作」這件事情。例如課程設計如果有翻轉的要素,那麼「自學」的精神和能力,可能就變成學習的內容之一。

就像教學永遠包含了教學技術與教學內容
學習也一定包含了學習學習策略(學習如何學習)和學習學科內容兩個面向

好,來組合一下。
老師先混合了食鹽水和木碳粉,作為未知物。

前一天先看關於混合物分離的技術說明(翻轉),隔天到學校,給學生工具和未知物,教師說明這節課的任務,是要將混合物分離(PBL),觀察過程,並試著辨認分離出的物質特性。(知識、探究)

讓學生以合作的方式(合作學習)進行未知物分離,觀察過程。學生合作對分離出的物質進行觀察與測試,檢測分離出的物質有哪些特性。以iPad拍攝分離出的物質,並在doceri上整理。(行動學習)

整理完畢後,學生根據他們分離中觀察到以及測試過程中觀察到的性質,討論分離出物質的特性及可能的身分。學生要能說出,他觀察到哪些性質,所以某個物質有可能是什麼,不可能是什麼。其他的學生可以根據他自己的觀察提出支持或反駁,但是支持與反駁的論點必須要有實驗結果作為依據...(論證)

對我來說,這幾個項目裡面,順序是先決定學習內容,再決定學習策略,最後再談要用什麼工具來輔助。

如果學習內容是

「知道一卡的意義是每公克的水上升攝氏一度時所需的熱量」

那學習策略可能就是單純的講述法

輔助工具就是黑板+粉筆


如果學習內容是

「知道一卡的意義是每公克的水上升攝氏一度時所需的熱量」+「自學能力」

那學習策略可能就變成翻轉,可以用文本、用影片,讓學生閱讀或觀看。

輔助工具就變成講義或影片

如果學習內容是

「知道一卡的意義是每公克的水上升攝氏一度時所需的熱量」+「自學能力」+「找資料的能力」

那學習策略和輔助工具又會不一樣


如果學習內容是

「探討物質吸收熱量與溫度的關係」

假設採取的是單純的講述法,也就是老師講,學生聽

那麼學生就會變成「知道物質吸收熱量與溫度的關係」,「探討」就不見了。

如果將講述內容做成講義、影片。甚至讓學生合作、討論講義,習題。甚至用了iPad播放影片給學生看,那學習內容仍然是「知道物質吸收熱量與溫度的關係」,還是沒有「探討」。

我的意思是,我們是有可能用了各種教學策略但是沒有打中教學目標的。學生或許有了合作,有了自學,能查資料能閱讀。這些絕對是很棒很重要的能力,但是他還是沒有學到或者經歷到如何針對一個自然現象進行研究,從定題、擬定策略取得數據到對數據進行論述的歷程。

合作學習是很重要的,因為合作的能力是現在和未來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學習如何學習是很重要的,活到老學到老,這能力與素養一輩子用的上。
那麼接下來就是各個科目自己要去思考,學生學習你這個科目到底要做什麼?然後把對學生真正重要的那些知識、情意、技能找出來,藉由這些教學或學習策略讓學生學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