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頂

物理與化學是很有趣的兩門學科,對我來說這兩類的學問幾乎就是許許多多有趣的遊戲。也許有人覺得物理與化學太專門或者太嚴肅,對這一點我想說得是:當你很喜歡這個遊戲的時候,你自然就會慢慢變得很專門,你也會很認真,甚至有時候會很嚴肅。
但是別忘了其中的樂趣,這些樂趣是吸引了許多人投入這個領域的極大誘因。 如果你喜歡這兩門學科那很好,請好好的玩它!如果你沒有那麼喜歡,那也無妨,你還是可以從中獲得一些樂趣。

2014年2月23日

從未知探究化學2014-2

進入第三節課之後,學生對實驗和記錄已經很上手了,也慢慢的把手邊的實驗都做完。於是在第四堂課的時候,就讓他們彙整實驗結果,進行討論。討論什麼呢?就是將雜亂的實驗結果開始進行歸納。



2014年2月19日

誰對不起了年輕人?

當然是因為陳文茜小姐這篇文章之後引起的討論而寫的。

後續的一些迴響

1.張耀升先生的迴響
2.一個反面的說法
3.另一個反面的說法
4.彭明輝先生的說法
5.羅賓漢悖論

不管是覺得誰對不起誰,我們大概都會希望有兩件事情發生。第一個是希望目前現在握有資源,有能力的人,要負起現在就把台灣往更好的方向推動。讓台灣的生活品質可以更好。拿越多資源的人,要負起越重的責任。如果台灣的大環境不好,大家覺得日子過的不好或有許多年代久遠的沈痾,抱歉那不會是現在的年輕人造成的,請不要推給他們。

另外一方面,如果台灣的年輕人覺得台灣的環境不夠好,光抱怨是沒有用的!抱怨撼動不了現實,你要有能力要有實力才行!同上面那一句話,拿越多資源的人要負起越重的責任。相反的,你想要越多資源,就要請你願意且有能力去負起越多的責任!拿出實力與能力來,加上一點時間,你慢慢就可以承擔越多的責任,掌握越多的資源。(最近林書豪在火箭隊的表現真是表率!)

不過怪來怪去,什麼事情都做不了!誰對不起誰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這個情況下,你該怎麼做?

如果覺得台灣的環境真的太困難,太難發展。那我覺得應該去外面走一走。人總是要想辦法突破現狀,而不是坐在原地抱怨,這樣哪裡都去不成,什麼都改變不了。到了外面,看的夠多,累積了夠多的經驗和實力,再回到台灣來改變那個你看不順眼的事情。

回過頭來,身為教育人士,我真正想講的是:那在教育界,我們該教給孩子什麼?

發現了嗎?認真負責努力的做人做事的態度非常重要!忍受挫折壓力,不斷努力向前的意志力非常重要!往外飛,往外闖蕩的勇氣和想像力非常重要!回到自己的根源,改變自己的家鄉讓她變得更好的心意非常重要!

教育界的朋友們可以想一下,我們的教學的成分中,有沒有包含這些?

教育是社會能改變的最大動力之一,如果不教他們態度、意志、勇氣、想像力,那真的是從根本的地方去毀滅一個種子。不只是眼睛被矇住、翅膀被折掉、腳被綁起來,連意識都被遮蓋住。讓一個年輕人,連做夢都不敢,連離開闖蕩嘗試都不敢,連思考都不敢。那就真的只能做在電腦前面當魯蛇,抱怨人家對他不好了。

不教他們感恩,那更不用說!

科學教育在這部份,我覺得真的可以提供一個很完整的練習!如果你是科學老師,可以想想看!

2/20補充4,5兩篇連結以及下面的ps
ps.把環境弄好,變成更有利於公平競爭的環境。更合理的薪資,是政府和那些握有資源大老們的責任。這件事情不做好,就等著台灣優質人力一直外移,台灣人也不敢生育,慢慢力量被削弱吧。

2014年2月15日

從未知探索化學2014-1

去年,在八下化學課開始的時候,讓學生自由操作了兩個禮拜的化學課。用八種化合物當做未知物,讓他們先查資料之後再去做實驗,然後看看那八種化合物是什麼。(課程與想法

不過在這個課程中,學生是先去查資料再做實驗去對照。例如先去查到碳酸鈉是鹼性的,鈉的燄色是是黃色的,碰到酸會產生泡騰現象等等。然後當他們拿到一個未知白色粉末,有上述這些性質的話,就可以去對照資料,確認這個白色粉末的身分。

出現這種眼神,就會覺得課程做對了


今年換了一個作法是,先不要查資料。提供學生十種化合物,其中七種是已知化合物,三種當做未知物。讓他們用一些基本方式觀察檢測那七種化合物之後,讓學生去歸納出一些化學反應的規則。例如燄色是由金屬離子造成的;碳酸根離子和酸的反應;碳酸根離子和鹼土金屬離子的反應;硫酸根離子和鹼土金屬離子的反應等等

燄色反應當然是一個很有趣的過程...



觀察氣泡的產生、沈澱的產生、指示劑變色,也是超有趣的啊





等到他們把一系列的檢測都做完,再由他們歸納出的這些規則,去檢測未知物,看看能不能猜出那些未知物是什麼。最後再去查資料來做驗證。這個程序就更有探究意味了。


這個課程的重點是「觀察」「有系統的做測試」「彙整資料」「歸納分析資料」「比對實驗結果和資料去進行未知物的分析」「合作進行實驗」「討論」「碳酸鹽類的性質」「硫酸根的性質」「認識金屬燄色」「認識金屬離子與陰離子的反應」「能夠將自己的想法有條理的做出說明」

唉唷好貪心喔不是嗎?但是相信我,讓學生有時間空間進行有系統的探究,安排恰當的教學模式,就能達到這些目標喔。

課程還沒跑完,等到全部跑完會把剩下的紀錄再做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