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頂

物理與化學是很有趣的兩門學科,對我來說這兩類的學問幾乎就是許許多多有趣的遊戲。也許有人覺得物理與化學太專門或者太嚴肅,對這一點我想說得是:當你很喜歡這個遊戲的時候,你自然就會慢慢變得很專門,你也會很認真,甚至有時候會很嚴肅。
但是別忘了其中的樂趣,這些樂趣是吸引了許多人投入這個領域的極大誘因。 如果你喜歡這兩門學科那很好,請好好的玩它!如果你沒有那麼喜歡,那也無妨,你還是可以從中獲得一些樂趣。

2010年6月22日

算是個影片編輯練習

今天到南港高中分享教學檔案的製作,就現場拍影片,後製然後傳到youtube上。可惜youtube的轉檔有點慢,沒辦法現場把影片post到blogger上。結果回家之後再略作處理才上傳..第一次做子母畫面,然後做不同視角的攝影機剪接...

2010年6月18日

浮力課程

用電子白板搭配涂維聖老師的flash教具來進行浮力的虛擬實驗

用flash進行虛擬實驗的原因是,實際上的實驗會有一些誤差。但學生不太會處理測量上的誤差,若以實際實驗的數據,要拿來說明:「浮力等於排開的液體重量」,有時候不太容易(其實主要就是需要好一點的彈簧秤啦)當學生看到不太準確的數據(其實可能只有差一點)要他們「自己看出浮力等於排開的液體重量」難度就很高。

所以我就決定在進行真正的浮力實驗之前,先以虛擬實驗來說明浮力的原理。而且是希望學生能自己從操作軟體中發現這個原理,而不是老師在台上先提出結論再讓學生以實驗印證。

課程講義在此

課程記錄的影片在此(註)



課程開始時,先解說軟體的操作及意義。重點是要注意到彈簧秤的讀數等於金屬塊的重量和空筒的重量和,也要知道當金屬沒入液體中,彈簧秤讀數減少的量值,就是浮力的大小。

在實驗中將金屬塊慢慢沒入水中,並測量彈簧秤讀數,算出浮力大小。再回頭去觀察到「浮力等於排開液體的重量」。並且利用這個結論,去推測一些相關的結果。

課程在電腦教室進行,這樣就可以達到一人一台電腦,自己操作自己的軟體的效果。由於涂老師的設計,每次軟體重載時,金屬塊的密度、圓筒的重量都不相同。所以學生只能自己靠自己操作,不能抄別人的答案。這一點在軟體解說的時候,也確實的告訴學生,讓他們斷了抄答案的念頭。

但是也由於自己操作自己的,所以當學生遇到一些軟體操作或認知的問題時,老師就需要關照到,必須一直巡視教室看看學生是不是有問題。

寄件者 浮力教學


不過到課程的中後段,比較強的學生已經完成了實驗並寫完學習單之後,我就請這些學生去指導比較慢的學生,這樣就可以照顧到更多速度較慢的學生。

寄件者 浮力教學


甚至有學生會主動去教隔壁的同學。下圖這學生很棒,還拿了滑鼠和鉛筆包當做塑膠空筒和金屬塊來幫助解說!
寄件者 浮力教學


課程結束前,發現大部分的學生能完成和理解課程內容,但還是有少數學生不了解。於是就利用當天中午的時間,再請學生出來,把課程再操作一次,確認他們都能獲得基本的理解。

註:由於正式上課時,有一台相機沒弄好,沒拍到自己講課的樣子。於是就用中午補救教學的紀錄來做為前段軟體講解的紀錄

接著看一下學生的作業。作業共34份,其中有大約一半回答的還不錯,以下是範例:

不錯1
寄件者 浮力教學


不錯2
寄件者 浮力教學


不錯3
寄件者 浮力教學


但也有不少這種:有講跟沒講一樣的..=.=
寄件者 浮力教學


也有漏掉理由沒寫的...

理由有講跟沒講一樣或是根本沒寫的,差不多佔了15個

也有根本就寫錯的,這樣的學生有5個

寄件者 浮力教學


另一種寫錯的是在實驗數據上出問題
寄件者 浮力教學


這些寫錯的,下禮拜就可以找來聊一聊...看看到底什麼狀況。

檢討:整體而言,我覺得狀況還不錯,有約半數的學生完全抓到重點,並且寫出來。預估有大約3/4的學生有抓到重點,只是沒有把理由寫清楚。相信對浮力的教學來講,是一個好的開始。也同時在傳遞知識的課程中,能傳達一點點探索、探究、思考的課程。

但對於這種傳遞知識的課程內容來說,總覺得在創意上是比較受限的。也就是我在課程設計上,還是必須採取比較封閉式的方式。事實上我只保留最後一題的「為什麼」的部份讓學生發揮(其實也是有標準答案的題目)

這樣的課程如果以傳遞正確知識為最主要目的的話,就難免會封閉。那什麼地方可以開放呢?如果在實驗室裡面操作器材,就可以用比較開放的方式來上課了。例如將實驗目的定為:「證明浮力等於排開的液體重量」或是「找出影響浮力的因素」,給予足夠的器材,卻不提供實驗步驟的情況下,學生就能展現解決問題的創意了。

只是以這個班來說,似乎還不太適合進行這種等級的課程,希望下學期有機會能讓學生進行這樣開放的課程。

2010年6月2日

海綿寶寶-藝術天才

總是要不斷的提醒自己,不可以變成這樣的老師...

直接連到土豆看好了



你覺得這內容很誇張嗎?

當你看到某個「別人」的東西,不看清楚,就直接下了論斷,那你很可能就是這個章魚哥!當這個「別人」是你的學生、小孩的時候,更容易犯下這個錯誤。

當你的學生寫下了一段算式,和你教的方式不同的時候,你會不會連問都不問,就拿出課本、講義告訴他:你沒有照我教的寫!零分!

我並不是說學生、小孩說的都是正確的,都不用學習。而是說我們有沒有足夠的智慧和眼光,去了解「別人」的想法、創意、作品呢?像這段卡通裡面,海綿寶寶這樣的天才,我們一定不會錯過是嗎?

天知道!如果我們真的總是看的到天才的話,梵谷幹嘛窮困潦倒?

用Phet模擬實驗來教摩擦力

Phet是科羅拉多大學發展出來的一大堆Java程式,內容包含了物理、化學、生物等各科的模擬動畫。內容非常的豐富,也很精美。
其中有個動畫內容是一維空間的作用力(點下去就可下載),可以說明力平衡、力與運動、摩擦力、牛頓第一、二運動定律,相當的好用。
由於一些實驗器材上的問題,國中階段要做摩擦力實驗是非常困難的。加上我直接以課本來解說摩擦力觀念的時候,發現學生的接受程度普遍的低落。所以我就決定用Phet的實驗來說明摩擦力,並且讓學生思考實驗中變因控制的問題。
課程進行的方式:
一、先講解Phet的操作方式,用滑鼠將物體向右拖曳時,代表外力向右施力。
二、釐清實驗目的:了解物體和接觸面之間的最大靜摩擦力受哪些因素的影響。
三、看懂Phet上的數據,包含了重力、質量、靜摩擦係數和動摩擦係數等等。國中階段其實沒有特別介紹摩擦係數,所以上課的時候,就把摩擦係數當做是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數字越大,接觸面就越粗糙。
這一點學生都能直接接受。
接著針對變因逐一進行實驗,並讓學生分析變因及預測實驗結果。
實驗一、最大靜摩擦力與質量之間的關係。從這個實驗目的就可以看出操作變因和應變變因,再把控制變因列出來就可以。(真實的實驗中,最難搞定的就是控制變因了!)
課程進行到中後段之後,學生就自然的察覺到重量越大,最大靜摩擦力也就越大,並且知道兩者會成正比。當我修改實驗情境的時候,可以預先算出大略的數值。當數值不如預期的時候,也會察覺到實驗數據可能有問題...
實驗二、三也都能順利的進行。
整個課程上下來,最棒的地方是大概有八成以上的學生能全程投入,即使是功課不好的學生,也願意全程的參與課程。而且在課程進行的過程中,就可以看到為數不少的學生慢慢的掌握到了一些趨勢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