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頂

物理與化學是很有趣的兩門學科,對我來說這兩類的學問幾乎就是許許多多有趣的遊戲。也許有人覺得物理與化學太專門或者太嚴肅,對這一點我想說得是:當你很喜歡這個遊戲的時候,你自然就會慢慢變得很專門,你也會很認真,甚至有時候會很嚴肅。
但是別忘了其中的樂趣,這些樂趣是吸引了許多人投入這個領域的極大誘因。 如果你喜歡這兩門學科那很好,請好好的玩它!如果你沒有那麼喜歡,那也無妨,你還是可以從中獲得一些樂趣。

2021年2月25日

要「正常上課」還是「作活動」?

每年下學期的期初,國中八年級的課堂會進入到化學課程。在正式進入課本課程之前,我會花好幾堂課的時間讓學生觀察、檢測十來種鹽類,作為化學課初始的訓練課程。

這砸下去的課堂時間成本可不是普通的多喔,每一年也都想說要不要捨棄這段,直接上課本內容就好,但每一年都還是決定要把時間花下去。原因很簡單,很多重要要傳遞給學生的科學內容,不進實驗室看一看摸一摸作點實驗,就是無法傳遞。怎麼用滴管、燒杯、取藥品、觀察、等待、攪拌、比較差異,是要怎麼用「講述法」來教會學生啊?我覺得我完全做不到。

我們小時候,碳酸鈣和小蘇打,都叫做「白色粉末」,但你只要親眼看過就會知道兩者外觀上是有很大差異的;石灰水+二氧化碳,會產生「白色沉澱」,氯化鈣和碳酸鈉也會產生「白色沉澱」,氯化鈣和硫酸也會產生「白色沉澱」,但你知道這些沉澱的外觀是有很大不同的嗎?這些經驗是要怎麼用講述法來教會學生啊?對這些化合物外觀的理解,都只有白色粉末這四個字,實在太過貧乏了,這是哪門子的認識物質?

除了這些技術面的東西之外,化學的觀察、歸納、微觀模型建立、思考方式的傳達等等,也很難在脫離實作的課程中實踐。

今天聽到一位高中生說,老師問他們:上課想要「正常上課」還是要「作活動?」高中生表示,他們想要「正常上課」。老師就說:「可是聽說現在素養導向都要作活動......」聽到這種說法我真的白眼不知道要翻幾圈。你知道學生其實對課程是有品味的,上完一堂課覺得收穫豐富還是浪費時間,他們是有感覺的。今天老師如果沒有核心思想,做好課程活動規劃,把你原本用講述法就可以教會學生的東西,硬是要用活動式的課程來套,那完全就不叫做素養導向,那只是用了錯誤的教學法而已。

為什麼有些課程需要以活動的方式呈現?因為你的學科裡面,有很多非常有價值的值得教會你學生的東西,難以用講述法傳遞。我小時候的地理課,其中一個最重要的東西是--舉個例子,隴西鐵路的起點和終點分別是什麼城市。如果地理老師,認為你的學生應該要花他的青春歲月去把無數這些東西背的滾瓜爛熟的話,那用講述還是作活動,根本就不重要。歷史課就是去背西元幾年,發生了什麼戰爭,誰打了中國,中國輸了賠多少錢,簽了什麼不平等條約。科學課當然也很多類似的東西。

但是我現在所知道的社會課,地理課,歷史課,都有看到老師跳脫了那些很零碎的記憶知識,把背後這些科目如何看事情、想事情、做事情,轉化為課程,然後挑選適當的教學法,在課堂中傳遞給學生,這才是素養。

為什麼我的週期表課程要用卡牌作活動?(課程在這裡)因為門得列夫以及其他相關科學家的思考方式,不是用講的可以傳達的。用活動讓學生身歷其境,去體驗經歷感受那個週期表慢慢成形的過程,才有辦法學會。不是用一堂課,兩堂課,而是用學生從小學三年級一直到高中畢業,這麼長的時間慢慢培養一個公民的科學素養。

2021年2月20日

質量守恆定律要怎麼探究?

質量守恆定律,是一個【經驗定律】嗎?在拉瓦節的年代,是經驗定律沒錯,也就是說這個定律是仔細做了一大堆實驗之後,歸納實驗結果找到的規則。但是到道耳吞之後,原子論解釋了質量守恆定律,質量守恆定律變成可以解釋的,那質量守恆定律就可以變成原子論成立之後的結果。

那到底要先了解原子論,再從原子論去解釋質量守恆定律,再從實驗去驗證質量守恆定律呢?還是要做很多很多的實驗,讓學生歸納出質量守恆定律呢?

以課堂進行來說,若要學生進行很多很多實驗來歸納出質量守恆,是不可能的。如果進行兩三個實驗就歸納出質量守恆的話,又太過大膽。在教學上可以以【兩三個實驗作為示例,用來表示兩三百個實驗】嗎?我覺得是可以的,在學生進行了兩三個實驗,並且測量到質量守恆之後,就聲稱化學家進行了非常多實驗,都發現了這些規則,我們就把它稱為質量守恆定律,然後再以原子論來解釋質量守恆定律。

(如果老師想不開的話,可以這樣想,一個科學家做兩三個實驗,一百個科學家將他們的實驗結果匯集起來,就很多了。科學發現可以合作的對吧。)

這是一種上法

接下來提供另一種上法

因為國中這階段已經上完原子論了,所以對學生來說,可以在認識化學反應之後,先用原子論(模型)來推論化學反應前後的質量變化。然後用碳酸鈉+氯化鈣產生沉澱的化學反應前後質量來提供【符合理論】的驗證。

接下來,用鹽酸+大理石產生二氧化碳的實驗,測量反應後質量會變少(測量少了幾g,數字可以記錄起來),提供【不符合理論】的現象造成衝突。

然後讓學生提出解釋:「因為產生氣體跑掉了,所以質量變少了」(這是空口說白話的階段)

接下來就請學生設計實驗驗證這個解釋:我們把蓋子蓋上,讓氣體無法跑掉,如果質量守恆是正確的,那麼蓋子蓋上後,反應前後質量就不會變了

然後進行實驗驗證,確實如此。然後打開蓋子,讓氣體跑掉,再測一次質量,看看變少的幅度和前面測到的數字做比較。

【不符合理論】的現象被驗證了其實還是符合理論之後,接下來就可以舉更多例子,像是鋼絲絨燃燒(其實我會想放在第二章再提出來)


兩種我覺得都可以啦,探究的訓練目標不太一樣,前者比較多實驗結果歸納,多一點【分析與發現】的味道。後者【思考智能】的強度比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