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們小時候,科學課程的模式大概是把目前已知的科學定律、發現、定義、公式整理出來,讓學生了解認識之後,運用這些已知的內容,做應用推論。
直接講述與演練這個是很有效率的,讓吃得下去的學生,能快速吸收已知的知識,把很多在科學上重要的發現,先通通放到肚子裡面再說。缺點有幾個1.常常不知道這些科學的發現、知識,在真實世界展現的樣貌是甚麼,這些定律論述的範圍、限制是甚麼。這個在費曼的書裡面談過很多次,他在一些學歷很高的同學面前展現一些很基礎定律描述的現象時,這些同學們居然會感覺得很驚奇,好像發現甚麼從來都不知道的事情一樣。在紙上學到的東西,沒辦法和真實世界連結。2.沒有探究歷程。也就是這些吃得下課程的學生,雖然知道許多定律,也很精熟。但是不知道這些科學發現形成的歷程,不知道當時是看到了甚麼現象,發現現象和已知原理有甚麼衝突矛盾,因此產生甚麼疑惑,最後用了甚麼方式找到了新的理論去替代舊的。所以有一部分的學生,雖然學得很好,但是要自己獨當一面去解決問題時,他遭遇的最大困難就是「沒有問題」。他可能有解決問題的知識和技術,但是他沒有問題,也很可能不知道怎麼處理和已知衝突的狀況。所以大概會是一個很不錯的技術人員,但是沒辦法成為研究探索未知世界的人才。除非他另外接觸了這方面的訓練,或是他天生就一直保有探究未知的能力和動機。3.可能是最嚴重的,就是會讓大多數的人失去學習科學的信心和興趣。這些科學知識,很多蠻艱難的,也有很多因為需要用到大量數學來精準簡潔的描述複雜世界,也形成了很高的學習門檻。最後換到的就是大部分的學生經過中學教育之後,從此不再碰科學。
=====================================================================
搭配現象與實驗說明
所以過了一陣子之後,我們開始用影片、示範實驗,展示實際的現象給學生看,並且用這些實際的現象,論述真實現象與科學知識之間的連結。用現象「說明」老師講的內容以及「證明」老師講的是對的。
這樣做的優點很明顯,可以讓學生對於科學知識更有感覺,對學生來說,知識變成真實現象了,「原來這個定律是這個意思」「原來真的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對一部分的學生來說,學習科學的門檻降低了,動機提升了(門檻高低和動機高低常常是負相關的)。所以能在學習科學路上停留久一點的學生應該會變多一些。
缺點有幾個
1.會占用到一些高效率學習科學的時間,所以可能會讓學習科學知識的份量降低一些。
2幾乎所有這類的演示,都頂多頂多能提供「說明」「支持證據」,而無法「證明」。把蠟燭用玻璃杯蓋起來之後,蠟燭熄滅,並沒辦法證明蠟燭燃燒是需要空氣中的成分的。如果這麼簡單就可以證明的話,拉瓦節就不用那麼辛苦了。
但是反過來,如果已知「蠟燭燃燒是需要空氣中的成分,並且在燃燒之後會消耗這個成分」,用這個已知去預測「那我把燃燒的蠟燭蓋起來會怎麼樣?」並且實際演示給學生看結果。就會得到一個支持理論的證據。但是這個理論可以推論出正確的實驗結果,不代表這個理論是正確的。燃素說也可以做出相同的推論(燃素塞滿整個杯子,蠟燭無法再釋放出來更多燃素)。
所以這樣操作的時候,就要小心
3.很多造成現象的結果,都不是單一因素。例如我們小時候,常常會操作一個實驗,把乒乓球放在吹風機上方,打開吹風機往上吹,結果發現乒乓球會飄在半空中,即使吹風機有點歪斜,讓乒乓球在左右上方,球還是會被固定在某個位置不會掉落,然後我們說這是白努力原理的展現,還會讓學生用氣流流速,壓力變化去好好的解釋一番。但其實會讓乒乓球留在那個位置的原理,不是只有白努力,康達效應才是真正重要的原理。
這個情況也是「解釋得通不代表是對的」,但用這樣的示範演示,一不小心就會過度解釋。
4.缺乏對照組。以上面的蠟燭燃燒為例,如果要聲稱蠟燭放在杯子裡面會熄滅,其實至少要放一個蠟燭在外面,兩個蠟燭同時點火之後,蓋住其中一個,結果被蓋住的蠟燭先熄滅。進行比較之後,才能論述被玻璃蓋住的蠟燭會熄滅。甚至再嚴格一點,還要交換蠟燭點火再蓋一次。有時候老師快速找到一些現象來說明理論的時候,會忽略這些推論的過程是有瑕疵的。
5.一樣缺乏探究歷程。這個和第一種一樣,沒有經歷觀察現象產生疑惑矛盾的過程。
==============================================================
探究式的學習
教師安排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觀察,連結待驗證的理論,找到可探究的問題,並且經由探究來學習結構化的知識。
這樣做的優點也很明顯,就是能讓學生學習到疑問產生與解決的過程,也能讓學生比較能認識到科學的本體論、知識論以及探究的技能。
缺點有幾個
1.超級花時間。從觀察現象開始,做整理、歸納。察覺相同處、相異處、趨勢、模式,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需要大量的時間,勢必壓縮到學習、精熟大量結構化科學知識以及運用數學反覆練習的時間。
2.課程設計複雜。要跑探究課程,情境的複雜度都會提高,中間學生的表現,學習的路徑通常差異也比較大。不過最困難的還是我們這一輩教師需要做典範轉移,從結構知識學習的模式變成探究學習的模式,差異其實很大,很多的SOP和knowhow,都得要重新建立。
3.其實不可能真的經過探究「證明」重要的科學定律。我們沒辦法在課堂中,操作兩三次化學反應前後質量的變化,就聲稱我們證明了質量守恆定律;也沒辦法做滑車質量和受力和加速度的測量就聲稱我們找到了牛頓第二運動定律。其實也一樣常常一不小心,就會做出過度的推論。
所以其實真正的模式,是從學生要學習的科學知識中找到探究的素材,安排探究的歷程讓學生學習精熟探究之後,也同時熟悉科學知識的內涵。
==================================================================
每一種模式當然都會有優點與缺點,什麼樣的模式才是對的?這就是看教師對科學教育的詮釋和取捨。什麼是最重要的?這跟學生未來要面對什麼樣的世界有關。
科學知識當然很珍貴也很重要,但同時大多數的人也常發現不了這些科學知識跟自己的關聯是什麼?累積了很多很棒很重要很珍貴的知識,就算有學起來,最後也是放在腦中的某個角落塵封到離開這世界。
對我來說,探究的習慣、能力、態度,會比很多科學知識更「好用」,難度不見得比較低,但可遷移性似乎高很多。學會探究,是learn how to learn的重要關鍵之一。未來因為任何需求,要學會科學或其他專業領域知識時,探究都是必要讓知識深化變成可運用的關鍵之一。
這是我選擇探究做為科學教育主軸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