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頂

物理與化學是很有趣的兩門學科,對我來說這兩類的學問幾乎就是許許多多有趣的遊戲。也許有人覺得物理與化學太專門或者太嚴肅,對這一點我想說得是:當你很喜歡這個遊戲的時候,你自然就會慢慢變得很專門,你也會很認真,甚至有時候會很嚴肅。
但是別忘了其中的樂趣,這些樂趣是吸引了許多人投入這個領域的極大誘因。 如果你喜歡這兩門學科那很好,請好好的玩它!如果你沒有那麼喜歡,那也無妨,你還是可以從中獲得一些樂趣。

2017年1月10日

Simon Sinek on 千囍世代在職場上問題影片的觀後想法




這影片的內容,看過之後,我第一個感覺是同意他的觀察與推論的。畢竟和我們自己的經驗很接近,和我們平常批評相同年紀世代的論點也很接近。

但是,卻也隱約覺得有什麼地方不對勁。

首先,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深刻與否,其實和網路或實體無關。我有許多朋友,非常少能見面,但是在臉書或是LINE上面,卻常常能有很深刻的對談。那是交心的。但是有許多每天見面的人,卻稱不上深交。這不是因為我對網路入迷與否,而是人與人性格契合,想法能相通,自然能深談。如果我跟泛泛之交去吃飯,但是line上面的好友,正在進行一個我非常有興趣的話題,於是我被吸引過去不理我面前的他人。並不是因為網路造成我的多巴胺分泌,而是話題。

反過來說,如果我面前的情況,正在進行一個我很有興趣的話題,但是網路上的對談我沒興趣,我一樣會選擇我有興趣的,而非網路上的。

所以深刻與否,跟網路是無關的。網路也不等同於虛擬。虛假或真實,在你真心與否,跟路徑無關。

人與人就算見了面,皮笑肉不笑,虛假的話與和對談可曾有少過。

好,我想他其實不是說這種症狀,而是說重複的刷臉書上的訊息,看看有沒有新的。然後一直重複。這件事情其實和我們拿著遙控器從第一台轉到最後一台,轉個七八次,是一樣的道理。我不知道轉遙控器會不會產生多巴胺就是了。

再來是我的其他猜想。網路的出現,有點像是生物上的「變態」。這當然是我的一個比喻。一個毛毛蟲其實無法想像自己飛翔的樣子,直到有一天牠長出翅膀。毛毛蟲能不能用毛毛蟲的邏輯去思考蝴蝶呢?我覺得是不行的。網路的出現,其實就是會改變太多我們的已知,長期建立起來的對世界規則的認知理解。

以演講者為例,他是我們這個世代遊戲規則下的佼佼者,非常的強。網路對他來說,並不是形成他全新的思考,而是成就了他原本的思考模式,讓網路變成他原本思考模式發展更快速影響範圍更大的利器。

但有沒有什麼是因為網路而形成的全新模式?對我來說,幾乎無法想像。因為我很難用舊模式去理解新模式(如果有的話)。我甚至無法確定,是不是真的有新模式。但是對於出生下來,世界就佈滿網路的世代來說,他們直接就是新模式的思考方式了。代溝就會在那邊。所以這個猜想是,我們由於不理解而做出許多批判,被批判者,也由於對我們的模式語言不理解,加上沒有發言權,所以只能被批判。

那是舊模式比較好還是新模式比較好?舊模式提供穩定,對於我們來說,就進行原本的生活不需要改變太多。算是舒適圈。穩定中發展成長,是個好選擇。新模式提供可能性,其實舊模式的玩法,當然解決了很多問題,這世界在前一百年極端快速的成長。但是快速成長之下,忽略太多事情,所以造成了許多許多問題。這世界目前放眼望去,通通是問題!

原本的思考模式能解決問題嗎?我不知道,我們常常說,需要新的想法。大家看到不理解不舒服不能認同的那些,就是新想法了。新想法能不能解決問題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新想法一定讓習慣的人不舒服的。我們不可能又要新想法幫我們解決問題,一方面又要維持我們原本的習慣模式不改變。

人類其實到目前為止,都還是在馬爾薩斯的人口論裡面打轉。也就是人口增加,消耗資源變快,直到無法承受,社會系統崩潰。人口減少,空間資源空出來競爭變少,又開始穩定成長。一直到工業革命出現,人類突然有能力榨取地球超級大量資源出來。於是人口成長的障壁一下子往後推到看不見得地方。人類一直往前跑,直到障壁似乎又出現在眼前。崩潰的線又看的見了。我們需要再一次工業革命等級的突變,帶人類找到出路。那會是什麼?是網路嗎?是生物科技嗎?是核融合嗎?是離開地球到克卜勒嗎?沒有人知道

但是我們必須試,必須改變。我們必須理解和面對接下來要持續把想法打破重建的痛苦歷程。我常在盼望,會不會這是最後一次人類的革命了,將人口維持在一百億人的穩定數字;將貧窮線以下的人類消失掉,所有人類能過著擁有乾淨和足夠的能源,糧食的供應可以穩定的提供一百億人食用不虞匱乏。還有許多許多其他難以達成的盼望....


Simon Sinek 後續回應了,我覺得很好。補充在這邊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