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頂

物理與化學是很有趣的兩門學科,對我來說這兩類的學問幾乎就是許許多多有趣的遊戲。也許有人覺得物理與化學太專門或者太嚴肅,對這一點我想說得是:當你很喜歡這個遊戲的時候,你自然就會慢慢變得很專門,你也會很認真,甚至有時候會很嚴肅。
但是別忘了其中的樂趣,這些樂趣是吸引了許多人投入這個領域的極大誘因。 如果你喜歡這兩門學科那很好,請好好的玩它!如果你沒有那麼喜歡,那也無妨,你還是可以從中獲得一些樂趣。

2017年7月14日

為什麼國中科學課程看起來就是沒什麼用?

在很多個研習的場域或網路群組的討論中,常常會出現討論學生學習某個科學知識概念「有什麼用」的問題。例如了解牛頓三大定律、化學計量、光合作用或是分辨正斷層逆斷層這些物理化學生物地科的知識。想一想,如果僅止於國中科學的知識傳遞,讓學生把這些東西弄懂(國中程度的懂),甚至用一些口訣把內容背起來,對學生來說到底有什麼「用」?



經過一番討論之後,結論常常就是沒用。通常要討論出感覺「有用」的東西,常常不是純科學內容,而是偏向「科技」的內容。有許多老師,希望科學課程貼近生活,希望科學課程變成更有用的課程,往往課程調整的方向,就會偏向科技意味的課程方向。科技意味的課程,意思是較多樣、複雜的科學原理綜合起來才能完整解釋的,常常需要各種試誤法,而非系統化的研究才能解決的問題。雖然課程設計還是會傾向用單一科學原理解釋,但其實往往單一科學原理是難以解釋某個複雜的,貼近生活的現象的。

今天先不談科技與科學課程的問題,而是想談為什麼科學課程看起來沒用。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人類的科學知識已經大幅度的專業化的分工了。假設你隔壁有位仁兄,擅長某個超專業領域是你完全不知道,但對你有重大影響的,對你的生活也毫無影響。因為我們的社會已經高度分工。現代人擅長的專業種類,比起採集時代的人類來說,廣度是低的多了。一個採集時代的人類,必須辨認各種植物、動物、天氣、風向、地形。這些越擅長,就能活的越好越久。

想像一下,如果採集時代的人類,有人知道了正斷層逆斷層的學問,並且在野外能夠分辨這些地形背後隱含的風險,他很可能就有比別人更高的存活率。但是現代的社會,我們並不需要知道這些,因為我們把這些風險評估的責任交給了某個他人專家。我們如果沒有打算成為那個領域的專家,這些知識就變成不會影響自己生活的冷知識。

另一個原因,是人類的科學知識,已經大幅度的深入了。任何在國中學習到的科學知識,幾乎都是某個領域基礎中的基礎,初階中的初階。感覺這麼初階,是因為相對於已經超級深入的科學領域來說。在任何科學領域只有那麼初階的東西,看起來就是沒什麼用。要讓這些東西有用,還得要在那條路上走很久很久,才會感覺對現代的生活有很大的用處,變成了不起的學問。

當然我們在科學課程上,都可以找到國中科學課程中與生活的連結。例如電磁感應和喇叭,麥克風的關係,但是當有人提出挑戰:「我不會這些,我還是可以聽喇叭,用麥克風,對我的生活沒有影響啊,我又沒有要自己做麥克風和喇叭,用買的就好了...」這些是無法辯駁的。

所以科學課程真的要談有沒有「用」常常很難說出一個很有說服力的說法,其實以科學發展的歷史來說,常常科學的動機,也不是因為覺得有用而產生的。許多科學產生的動機,是對自然的觀察產生的好奇疑問,對這些疑問沒弄懂就睡不著覺。並不是因為解決這些疑問會產生什麼用處,而就是單純的疑問。

科學的動機往往就是這麼單純,有許多科學家也曾經說過對於「實用性」動機的不屑。當然我並不是說實用性的動機真的比較low,只有有許多科學家真的是不在意實用性,而是出自對自然的好奇進行研究的。

如果是這樣,那科學課程在引起動機的部份,其實就可以試著往「引發學生對自然的好奇」作為出發點。試著讓學生在觀察一些自然現象中,產生問題,並且嘗試著解決那些問題。當然,對一個國中生來說,不太可能解決太複雜或太深入的科學問題,但可以試著帶學生去看看那些複雜的自然現象,抽取某些現象加以單純化後,讓學生看到一些可以問的問題,然後去解決。

講到這邊,其實好像又變成學習科學,是單純的學習科學方法了。但其實我覺得學習很多科學知識,也是很有趣很刺激的。直接從書上、老師講述、影片上直接接收科學知識,也是很好的事情。為什麼要問學那些「有什麼用」呢?假如那些知識刺激又有趣的話,我們根本不會去問有沒有用的問題吧。

從岩層的特徵,可以說出一套百萬千萬年的故事;從動植物的特徵,可以說出牠們在自然界中的取勝之道;從一個木球放到水中的特徵,說出浮力的原理,對我來說是太有趣的事情。我不敢保證大家都對這些事情有興趣,但是我相信會有很多人有興趣的。科學不是那麼無趣的科目,不用非談它有沒有用不可。更何況科學真的很有用,不是嗎?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