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頂

物理與化學是很有趣的兩門學科,對我來說這兩類的學問幾乎就是許許多多有趣的遊戲。也許有人覺得物理與化學太專門或者太嚴肅,對這一點我想說得是:當你很喜歡這個遊戲的時候,你自然就會慢慢變得很專門,你也會很認真,甚至有時候會很嚴肅。
但是別忘了其中的樂趣,這些樂趣是吸引了許多人投入這個領域的極大誘因。 如果你喜歡這兩門學科那很好,請好好的玩它!如果你沒有那麼喜歡,那也無妨,你還是可以從中獲得一些樂趣。

2020年6月2日

20200530彰師大探究計畫科博館演講紀錄-教師專業發展


有人寫了詳細研習內容我就可以不用寫了ya
這場內容對我來說是新內容,每次彰師大計畫都會給我新挑戰。這次等於談論教專,教師自我察覺與成長這樣的主題。還好有些資料可以參考,要不然要把這個串起來成為一個有結構的talk還真不容易。



以下是研習主辦主持人,林莞如老師寫的紀錄。因為很詳盡,我就不自己寫了。


前幾天我在這個BioTOP社團分享了一個短片:在一個人背部畫一隻蛙,被畫的人憑感覺、跟著一筆一筆還原畫出來,結果卻畫出一隻烏龜。

今天我們彰師大科學教育研究所在科博館舉辦了探究教學研習,

請到龍山國中鄭志鵬老師(小P老師),

他一開場是就用這個影片來切入,用來比喻:「發出訊息的老師自以為夠清楚,但接收訊息的學生感受到的卻不是這麼一回事,中間存在著很大的Gap。」

而今天研習的重點之一就是:探究教學的觀議課。從上述影片可以生動地表徵出「教」與「學」間的落差。老師需要有個「旁觀者清」(觀課者),來彌補自己的「當局者迷」。

所以老師們常會說:「這個重點我一再強調過了~為什麼你們還錯?」「題目這麼簡單,你們怎麼連這個都答錯?」因為孩子心中已經長出一隻烏龜!

烏龜的影像已經在孩子的腦中成形、固著,老師再怎麼大聲疾呼著青蛙的種種,也無法撼動了。到底!青蛙怎麼變成烏龜的?訊息傳遞之間出了什麼問題?如何精確地讓學生看懂自己畫的烏龜很不像老師的青蛙?這正是教學者要搞懂、並協助孩子們不卡關的責任,而不是一味怪罪小孩聽不懂人話。

我跟小P老師對於「公開課」的定義略有不同。我所謂的「公開課」是指:把自己的教學課室公開給「不是自己邀來的信任者」看。就算只有一個觀課者,只要那人是教學者「不得不給看的」、沒那麼信任的,甚至帶著戒慎恐懼心情的,那麼這種觀課對我來說,就是「公開課」。

但若教學者「主動」邀請共同備課的夥伴、或信任的夥伴(例如該任教班的導師、即使非同領域)進來幫忙觀課,以協助教學者得到更多學生學習時的更細微深入的資訊,好縮短師、生「教」與「學」之間的Gap,那就算進來了七八個夥伴觀課,都不屬於我心中的公開課,而是叫做「互相觀課」。我這麼來界定,是來自彰師大師培中心劉世雄教授的觀點,大家若有興趣可以去看看他寫的一本暢銷書:「素養導向的教師共備觀議課」

小P老師所採取的定義偏向「新課綱規定的公開課」:每位教師、每年至少一次「必須」進行公開課。教育部所規定的「公開課」比較廣義,只要教室中容讓其他教師或教育主管進來看,不管是被動被觀課(例如被校長、教務主任、同領域教師觀課)、或當事人主動邀請夥伴來協助自己(我所謂的「互相觀課」),都是教育部所說的「公開課」,所以小P老師今天提示的「公開課」重點,其實比較偏向我心中的「互相觀課」內涵。

今天康橋國際學校的黃子欣老師應小P老師的請託,來show出他自己錄、自己剪接的教學影片之片段(絕無彩排的真實現場),給在場很多陌生的研習老師看、當作模擬素材,就是我所謂的「公開課」,但是因為有加上詳細的事前說課,並小P老師預先打預防針希望觀眾模擬「互相觀課」的立場來協助,所以即使觀眾並未先和子欣老師共備,但事後的說觀議課還是有些「互相觀課」的味道。

今天研習教師群只針對教學者所提「自覺需要幫忙看」的兩點來觀議課:1.實驗安全的教導有效度、2.學生主動探究學習的比例

大家各自說出在影片中所看到的、所想到的、可給的建議,而不針對其他有的沒的品頭論足。換句話說:有沒有合作學習?秩序好不好?成績好不好?老師台風好不好?老師咬字清楚、聲量夠大嗎?板書OK嗎?簡報美觀有效嗎?教具準備有創意嗎?...這些都不是今天要關注與討論的。

這是一場很精彩的練習,事後有夥伴說:「意猶未盡,真希望研習時間更久一點,可以更深入的好好想、好好聊。」(不過午飯時間到了,我這個主持人不忍心讓大家餓肚子哈哈!)

今天這場還有一個點,是我跟講師小P老師不同調的:要觀老師?還是觀學生?我覺得以觀學生為主(我沒有說「不能觀老師」),小P老師則覺得:師、生都要。

這件事我覺得互相理解就好,不需要有共識。本來該觀誰為主?就沒有絕對的對、錯,各自有不同立場並不是壞事。我個人是覺得主要只看學生,那是「夥伴」的立場。(而且當你在描述「學生怎麼學」,就已經暗示出「老師怎麼教」了!)

若主要是觀老師教得妥不妥當?我覺得那是「師培者」的高度。當我在彰師大師培中心教課時,我就是一直在扮演這種角色。當我們計劃中的教練教師在帶「種子教師」時,也是這種角色。小P老師不只是我們計畫的培訓講師、也是帶團的特聘教練,所以我可以理解他不只觀學生、還需要觀教學者

但若同為共備社群夥伴,當觀課者自覺「我是為你好」而要對教學者說好說歹時,其實已經把自己的立場拉到「指導者」的位階,那就要顧慮社群同伴心中的感受。

最後小P老師講了個冷笑話:

「你找了一個最信任的摯友來看你上課,

上完後他誠實給你赤裸裸的意見,

然後你們就連朋友都做不成了!」 XDDD

(當然他的意思是:希望大家不要這麼玻璃心,要勇敢面對自己的真相)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