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來說一下「提取練習」,在學生學習之後,如果沒有經過適當的複習,其實過一段時間,就會忘掉蠻多的。所以若要將學習成效好好的保留住,用「提取練習」作為建立長期記憶的策略是蠻有效的。
所謂的「提取」,就是把學到的東西拿出來用。把學到的理論拿出來用在解釋現象,把學到的單字意義,拿出來用在閱讀文章甚至書寫文章。
前兩天看到有人學習一門新的語言,請Ai把學到的數個陌生單字,組成不同的短文。這些短文都用到了這些單字單詞,學習者就可以重複閱讀這些文章,就可以把這些單字給記熟。
apple=蘋果,那我就重複這個動作一百次,可能就會背起來了,如果不夠,就再重複一百次。這也是許多老師在「處罰」學生學習成果不佳的時候,用「罰寫」的方式的原因。
但是其實反覆提取策略中,用這種點狀的記憶方式效果是很差的。比較好的方式,是要讓點狀的知識點,變成有脈絡的網狀的,立體的記憶。
所以以記憶詞語意義為例,學習目標是了解詞語的意義,並且能精準使用。單純背註釋的效果是比較差的,更好的方式,是重複的正確的閱讀理解詞語在文章中的意義,再更好的方式,是重複正確的使用這些詞語來造句或作文。
一直重複的將知識點,在有意義的脈絡下去使用它就會變成長期記憶。
以科學定律為例,學習目標是認識某個科學定律,例如
F=GMm/R^2
如果目標是這個,方法並不是把這個定律默寫一百次,而是重複使用這個定律來解決一些有脈絡的問題。
「那就是出題目小考對吧」
對,其實許多老師本來上課就會用口頭或紙筆測驗的方式,讓學生以考試的方式來做複習。不過許多老師也觀察到了,明明已經安排蠻多測驗了,為什麼學生還是學不好?
這裡面有個很微妙的機制是
當學生接受的測驗,是一項考試,是會影響學期成績,要排名次,考不好會被罵,考的好會被稱讚......也就是考試連帶涵蓋了強烈的獎懲意義的時候,學生在進行測驗時,他的心理狀態,都會放在即將發生的獎勵、懲罰、排名這些事件上面
學生的心理狀態,不是在學習,而是在比賽。「績效壓力」會影響學習成效。
在Khanna(2015)的研究中,比較了A「不計分突襲測驗」、B「計分突襲測驗」和C「不測驗」三種方式學生的學習成效,結果發現A>B>C,也就是有測驗是重要的,但不計分的測驗對學習成效更有幫助。
另外,Hinze & Rapp (2014)指出,當測驗結果與成績掛鉤時,學生傾向採用表淺的學習策略,專注於如何應付考試而非深度理解。
這個發現我相信也跟許多老師上課的感受一致,就是常常會發現學生用「快速」「捷徑」的方式刷大量的題目,慢慢練就了答題的速度和精準度,但是學習的成果就是短淺。以這篇文獻的解釋,就是考試的壓力形塑了學生學習的風格樣貌。
把平時的測驗,作為學習的策略,重點放在學生學習的成效、反覆提取重要的知識點形成學生自己的立體的脈絡架構。
要計分,影響學期成績的重要考試,另外切割出來,或許是在教學現場上可行的策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