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學到的一個老東西,一篇1992年的文獻提到的
進行 POE 時應注意的是(White & Gunstone, 1992):
(1)要提供一個學生可以預測,而且能基於個人理解進行推理的情境或實驗,若純粹只是猜測則將失去其價值;
(2)要提供真實情境與問題給學生,才有助於POE的效果,至少也要提供學童一些支援的線索或說明;
(3)要讓學童的觀察是直接可行的,亦即觀察的實驗結果是清晰可見的;
(4)可以用勾選的方式,提供幾種可能的情況讓學童做預測,用開放的反應模式,讓學童自己表達想法。
其中第一點是我之前最常聽到的問題,我之前在問一些有在操作POE的老師,問他們「學生如果還沒學過這個主題,他們在背景知識薄弱的情況下,如何提出猜測?」
幾位老師回答我「就隨便他們亂猜啊」
結果這一篇的第一點就提到了「純粹的猜測將失去價值」
所以在學生背景知識不足的情況下,要怎麼樣才能讓學生有根據的猜而不是單純的亂猜呢?後面的2, 3, 4就是方法了。情境要清楚、問題要明確、要能夠讓學生清楚的觀察到現象。
我覺得也可以提供1-2種理論作為學生可依據的理論,讓學生根據理論來提出猜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