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週期表上同一直行的稱為「族」,現代化學對於「族」的命名,是以第1~18族來命名(IUPAC的新訂法)。就是以數字做編號就是了。比較舊的方法是把族分成AB兩族,然後前面加上羅馬數字來標示,例如IA, IIA等等。
這兩套系統大家都蠻常用的。但是有一些族還有一些別稱,例如IA族又叫做「鹼金屬族(alkali metal)」,以中文來說,聽起來就像是「鹼性的金屬」這樣的感覺。實際上把這些鹼金屬丟到水裡,還真的就可以把水溶液變成鹼性的。不過alkali這個字的來源,居然可以追溯到十四世紀的阿拉伯人。
根據維基百科上寫:14世紀時,阿拉伯人稱植物的灰燼為kali,逐漸演變到叫做鹼。
另外一個有別名的是第二族,叫做「鹼土金屬」,這名字就更怪了。我本來以為,這是因為第二族的金屬元素,有許多是在我們常見的泥沙礦石中會出現的元素,結果其實並不是這樣的。
查了一下資料,發現了這個說法:資料在這裡
原來以前的化學家在測試金屬性質的時候,有一個會測試的是將金屬氧化之後看氧化物會不會溶於水,結果鹼土金屬這一族的氧化物都不易溶於水。當時的化學家就習慣將這些不溶於水的東西稱為「earth」
稱為earth的原因,不知道是不是跟古希臘的四元素-地、水、風、火有關係。或許四元素中的「地earth」元素的其中一個特性就是「不溶於水」吧
所以鹼土金屬,就變成有「鹼性的alkali」和氧化物不易溶解的「earth」組合起來的alkali earth metal了。
附帶一提,第17族的「鹵素」英文是halogen,halo是「鹽」gen是「形成」,形成鹽類的元素就是鹵素了。
但中文的「鹵」是指鹽類嗎?
維基百科這樣說: 「由於鹵素可以和很多金屬形成鹽類,因此英文鹵素(halogen)來源於希臘語halos(鹽)和gennan(形成)兩個詞。在中文裡,鹵的原意是鹽鹼地的意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