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考試領導教學」這件事情喔,大家往往想到的是「考試內容」的部份。也就是例如考試考「浮力計算題」好了,那就會影響到教學時,會教「浮力計算題」
這當然是一部分。不過另一部分的「考試引導教學」其實是導致教學「去脈絡化」。
說到「考試領導教學」這件事情喔,大家往往想到的是「考試內容」的部份。也就是例如考試考「浮力計算題」好了,那就會影響到教學時,會教「浮力計算題」
這當然是一部分。不過另一部分的「考試引導教學」其實是導致教學「去脈絡化」。
台灣聖茭在稍早贏得了奧運金牌,真的是全台沸騰,太令人開心了。
在今天更早一些的時候,聽到郭董郭台銘先生,建議提高競賽優勝獎金。https://www.facebook.com/TerryGou1018/posts/1214733908999879
這個提議引起了一些討論,有人認為這樣很棒,也有人提出高額獎金未必等同於好成績,反而應該將資源放在基層,從基層開始培養。
有人會說探究課程很花時間,會影響學生學習知識的精熟。通常我聽到這個說法的時候,腦袋裡出現的疑問是:「我不知道你以前的知識精熟是怎麼回事,我以前當學生的時候,並沒有把知識精熟的課程,只有試題練習精熟的課程。」
我舉個例子好了,以前學習歐姆定律的時候,是這樣學的:
歐姆定律就是V=IR,V是電壓,單位是伏特、I是電流單位是安培、R是電阻單位是歐姆
然後呢?沒有了,課講完了,剩下就是大量的練習,告訴你V=IR就是個定律。於是我學到的是什麼呢?
1. V=IR
2.它是個定律所以不會錯
3.如果作實驗的時候錯了,那就是實驗的錯,理論和實際總是會不一樣
我寫題目超精熟,但是後來才發現我對歐姆定律的認識幾乎都是錯的。把題目精熟視為教育的KPI,就會變成這樣。就算我什麼都算對了,也有可能什麼都弄錯。
首先,歐姆定律並不是V=IR。我的高中老師說,應該要寫成
R≡ V/I
然後也沒有進一步解釋。因為我的任務是把題目寫對,所以也分不出來V=IR和 R的定義是V/I有什麼差別。後來才知道,R≡ V/I的寫法是有比較多一點正確訊息啦。但因為老師也沒有特別解釋,所以我還是分不清楚。
一、關於歐姆定律,整個敘事內容比較好的方式我覺得是這樣:
1.對電來說,有些東西比較好走,有些比較難走。
2.想要研究什麼情況下電比較好走,什麼情況下電比較難走
3.既然要研究電好不好走,就得訂出個指標來描述電好不好走,那就訂 V/I 吧,這數字越大就越難走。指標定出來了,也要取個名字,那就叫做「電阻」吧。
4.研究之後發現,電阻大小和材質、長短、粗細、溫度等因素有關,但是有些材質,特別是金屬類的材質,電壓改變的時候並不會改變電阻大小。於是如果只改變電壓,材質長短粗細溫度都不變的話,電阻大小不會變,於是電壓和電流就是呈現正比關係了。這算是個經驗定律吧
為了試題精熟而設計的課程模式,其實沒有什麼價值。如果老師說,我上課是後面那種方式,然後我想教的知識太多了,所以我少作點實驗,其實我雖然不喜歡,但也覺得還行,至少那個知識思考邏輯和運用的邏輯是正確的。但是許多人心目中那個「要被新課綱犧牲掉的知識精熟」,其實本體根本是錯誤的知識精熟 a.k.a 試題精熟。相信我,那玩意兒真的沒有絲毫值得被捍衛的價值。
探究實作課程之所以很好用,是因為上面這個敘事方式,以探究實作的方式操作,會比單純講述更令人有感。
二、這算是個經驗定律,也就是只有回答HOW,並沒有回答WHY。只有回答許多的材質遵守這樣的規則,但是並沒有說「為什麼這些材質通電時,電壓大小不會改變電阻大小」。所以當然也會有些不符合規則的時候,例如有些材質就是所謂非歐姆電阻。就像有些東西是熱脹冷縮,不代表所有的東西都是熱脹冷縮。當你進到分子層級去看,熱脹冷縮變成分子平均振動幅度的結果。但是有些大分子,因為加熱後捲曲糾纏的情況改變了,有時候就會收縮,煎個培根就會發現這件事情。
三、我最討厭說理論和實際不符。在科學上,如果理論和實際不符的話,理論就該被丟掉。如果理論沒有用的話,那更是沒有任何價值。反過來說,那些被留下來的理論,一定是很有價值的。我後來的結論是,如果你發現理論和實際不符,要不然就是沒把理論弄懂,要不然就是你套用了錯誤的情境,那個理論講的是A,你用了B情境去套用,結果出錯了這樣。然後一堆考題,其實都有這種問題。
國中在講水壓大小的時候,明明談的就是靜止時候的水壓。結果我也不懂,沒事就拿「水噴出來」這種情境當考題要學生分析,結果三不五時就想不通,真的去作實驗也跟考卷答案不一樣。然後還要說理論有問題。
最後,正確的中學科學課程,不但應該要提升一般公民的科學能力,其實也和成為專業科學工作者的訓練並不衝突。
前兩天在臉書個一個專頁看到這篇文章
https://www.facebook.com/lifechem.tw/posts/3960613417369593
裡面提到,舔郵票會變胖這件事情。並且說舔一張郵票會吸收5.9大卡,舔五十張郵票就等於吃了一碗飯。這實在很驚人!裡面提到因為郵票的背膠是類似澱粉這樣的聚合物(這蠻合理的,像漿糊基本上就是澱粉),然後舔郵票,就會舔到澱粉吃到肚子啊,然後舔多了就變胖。
用定性敘述,聽起來就很合理。這時候,如果有點數感的話,就可以運用一些科學知識來做點定量分析,來看看這個說法的合理性。
首先呢,舔五十張郵票,就等於吃一碗飯。先來感受一下,一疊郵票五十張放在面前,大概是多大呢?一般寄信的郵票大概是 2cm x 2cm,把這樣大小的紙,疊五十張,一張紙的厚度,粗略估為0.1mm,五十張就是5mm,就算郵票厚一點是一般A4影印紙的兩倍,那頂多就是一公分厚度。吃掉這些郵票,會等同於吃一碗飯嗎?
感覺起來差很多很多。所以也有其他人在該網站上提出質疑。就是因為腦袋在進行量級比對的時候,感覺到差異太大了。吃五十張郵票都很難等同於一碗飯,何況只有舔?
那接下來,我們就繼續來計算一下,以背膠成分來說,是澱粉也就是醣類的話,攝取1g的醣類,可以得到4大卡的熱量,要吸收5.9大卡,大約是1.5g的醣類。照專頁裡的說法,也就是郵票的背膠在舔的過程中,就有1.5g被吃到肚子裡!
1.5g很多嗎?假設背膠的密度,是很誇張的3g/cm3(金屬鋁的密度是2.7),1.5g的背膠就是0.5cm3,剛剛說到郵票的面積是4cm2,0.5/4=0.125cm,也就是1.25mm,這表示背膠的厚度必須超過1mm,何況剛剛背膠密度的估算很高,實際上厚度得要更厚才行。
於是一張厚度大約是0.1mm的郵票,要塗上1mm(十倍厚度)的背膠?
這怎麼看都不合理。
接著就在想,這個研究應該會有原文吧?這個專頁很好有附上原文出處在此
http://news.bbc.co.uk/2/hi/uk_news/1143303.stm
裡面有一段應該就是專頁引用的數據:
"It is amazing that these new stamps have not been brought in before, really," she said, adding that licking a gummed stamp meant consuming 5.9 Calories a time.
不過這邊提到的熱量是5.9卡,不是5.9大卡(仟卡),所以我懷疑其實應該就是5.9卡。那兩者的量級就是1000倍的差距。
那明明卡和仟卡差那麼多,為什麼會弄錯或者混淆不確定呢?
因為在一般食物標示時,熱量標示「卡」的時候,常常指的是大卡。各位可以去注意一下自己買到的食品上面的熱量標示,常常就是用「卡」當作單位,但其實是大卡。可能是因為卡這個單位在食品上來說太小了,於是就用卡代替大卡。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D%A1%E8%B7%AF%E9%87%8C
我雖然比較習慣科學上的名詞定義用法,但看起來食品界有他們自己的習慣,可能得要入境隨俗講清楚現在講的卡到底是誰的卡。
回到一開始的文章,我不知道5.9cal是怎麼估算的,但是顯然5.9cal比5.9kcal是更加合理的
每年會考,就會擔心考題是不是又出了有點複雜的計算,有點冷僻的記憶背誦,卻少了思考智能和問題解決。這些題目,常常會讓想要讓教學多一點素養導向的自然老師痛苦掙扎。不過今年(110)年的考題,明顯的多了不少學習表現中的「思考智能」和「問題解決」導向的題目。雖然未必要實作作過某些特定實驗才能回答,但探究與實作的精神本來就不在「我要作過才會記得」,而是你學會的能力能不能應用在你沒看過的實驗上。
以下簡單分析一下
第一題,考的是上皿天平的操作,要注意歸零和砝碼的拿取。老師上課只要有在用上皿天平的,一定會強調這兩個要點的。學習正確的操作儀器,是學習表現目標之一。上課有實際操作過幾次的,答題會更有利。
第七題,考的就是針對某個實驗主題,根據實驗結果做出推論。其中A選項是正確的推論(分析與發現),B和D是錯誤的或資料不足的推論。比較可惜的是C選項,目標不是在推論上,而是在對於符號和文字的閱讀理解。CFU/g是「每克」而不是「每杯」。如果C選項也能改成某種錯誤的推論形式,那這整個題目就是很完整的在考「根據實驗數據獲取因果關係」的考題
第八題,也是非常好的批判思辨的題目。妮妮和小櫻意見不同,小櫻覺得妮妮推論的證據不足,然後要設計一個實驗來進一步檢驗妮妮的觀點。有趣的是,其實許多理化老師上課就是用這種推論方式呢。有時候趕時間沒辦法,但千萬不要養成習慣。
第50-51題組,用了茶包天燈作主題,但其實題目並不需要學生都做過茶包天燈。這個趣味實驗本身並不是主體,實驗內容和表格才是主體。老師千萬不要覺得「這樣是不要大家都要作很多趣味實驗才行」,其實不是的,這反而考的是普遍存在所有探究與實作課程中,會用到的「從實驗目的出發去設計適當的紀錄表格」,屬於計畫與執行中的「計畫」部分。
其他的題目,不一一敘述了。整體理化考題而言,純記憶背誦的題目少,大多數要稍微作理解和應用,增加了許多不錯的實驗思考題。更重要的是,真的沒有繁複的計算題了。對於國中理化來說,觀念素養真的比起繁複的計算重要太多,不出計算,仍然有很多有價值的題目可以出。
當然,有些題目是有點瑕疵的,例如弟33題中,紅黑線的正負極是反接的。雖然沒有人真的規定紅正黑負,但習慣上確實都是這樣接。與其出紅黑要誘導學生答錯,不如都出成白色的線,讓學生認真的判斷一下。另外有幾題的知識點,略有一點點超綱的嫌疑,但相信大多數的老師都會教這些內容,對現場老師的造成的問題其實不大,就不提了。
如果未來國中自然科會考真的是這樣的方向維持著,那老師真的可以放心的多作一點實驗和思考。不過實驗不是主體喔,搭配著思考的操作才是主體,作很多很多的實作,但是沒有思考是不行的,實作和思考是相輔相成的。